没有专用的安静书房,没法学习!没有足够多的连续学习时间,没法学习!没有一颗容量足够大的脑子,没法学习!

  ……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想好好学习,考些证来提升自己,但是总是觉得精力不够,时间不够,甚至是自己记性不够,真是令人头疼。

人脑学习的最佳时间段(顺应人脑记忆特性)(1)

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那么,这本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可能能够帮上你的忙。

  本书从人脑的记忆特性出发,指出了一系列我们对学习的认知误区,以及如何去学习的方法。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精华观点:

  一、大脑的容量,够你学习很多知识

  从生物学上讲,大脑有足够的储存空间。

  那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个?其实,人脑进化到现在,其容量已经足够我们“挥霍”了,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脑能储存的东西可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简单说就是,这一量级的空间足够我们储存人生中每一秒钟的所见所闻,对比一下市面上的存储器的容量,你还对你的脑袋容量每有信心吗?

  二、记性好不好,提取记忆的能力是关键

  根据我们对记忆的分析,我们感知到的“记忆”,是由储存与提取两个过程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记忆,都具备储存和提取两种能力表现。

  储存能力首先由我们的学习稳固地建立起来,之后还会越用越坚实,每一样我们刻意交代给记忆的东西都会被永久储存起来,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至踪迹全无。

  那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记不起来一些东西?

  准确地说,记忆“丢失”了,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相关被储存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这就跟我们在档案室找档案,一时找不到,并不是说档案丢失了。

  其实,记忆的提取能力同样也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而变得越加坚实。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用记忆来改变记忆,而且是越改越好。遗忘,不但能过滤掉干扰你的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你已经学得的部分,根据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在你提取记忆内容时再次激发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就如某份档案,你常常需要翻阅,那它就越容易被找到,是一个道理。

  三、给个参照物,提取记忆更便捷

  正如前面所说,学习时,我们吸纳到脑海里的东西与我们能意识到的那部分相比,要多很多,可以说是全部记进去了,但是,在后来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这些信息,要想很高效地提取想要的信息,需要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态相同时才会更好地办到。

  显然,如果在提取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向大脑发出标有“类别”提示的指令,那就轻松的多了。那怎样给这些知识上个“类别”作为参照物,以便利后续提取呢?

  学习时周围若能有点什么,比如响着音乐,要比什么都没有更好,类似于此针对惯常行为的每一个改变都会帮你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固一点、更清楚一些,帮你把记忆保留得更长久。其实,这样的实践本身就能强化你的学习,让你学得的东西越发不必依赖于周遭环境。

  四、不盲目持久,化整为零记更牢

  这一学习技巧叫做“分散式学习”,或者更常用的说法叫“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种办法学习,学得的东西不会更少,而记得的时间却能长久很多。

  “时间跨度越大,你忘掉的词也就越多,但是你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巴利克说,“你会发现那些媒介,也就是你学习时用的提示、联想、线索等,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如果是没什么效果的东西,你自然会找出新的来取代。”

  一口气长跑式的“临时抱佛脚”在紧急关头的确很有用,但问题是,所得记忆不会持久。而分散式学习却能让你记得长久得多。

  五、先测试后复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课文、名称、公式、技能等任何东西,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或者重学一遍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则加强了这些记忆的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因此,无论学习了什么内容,但凡想要测量学习效果,就必须予以考试。

  这样做之所以能对数据信息或者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们从脑海中“提取”了出来,加强了大脑对提取能力的锻炼,而并非简单地重温了一遍,。

  六、 可适当放松,让大脑自我思考

  我们曾经讲到“遗忘”有助于“学习”,作用之一是“过滤器”,作用之二是“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这里则是作用之三了: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大脑在“离线状态”下还在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上一两个老早就装在大脑里但一时没能想到可调用出来的想法。

  先把难题放到一边的作用就是让你放下刚才自己已经想过的所有思路,让大脑里的意识不再指手画脚,从而给潜意识一个自己去琢磨的机会。

  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我们放手之后、在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地出现。关于这点,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门捷列夫在睡梦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就是说,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休息一下,很多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七、适度地中断,给大脑一个向前冲的欲望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来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欲望,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算不上是欲望,”蔡加尼克总结道,“但是到了后来,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时,‘要做完它’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

  一旦某个目标被“激活”,它便能盖过其他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是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

  接下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最有效地“激活”心中的某个目标,从而调动起我们的感知力呢?

  用打断的方式:根据蔡加尼克效应,在紧要关头或是困难时刻,中断工作,从而让大脑把那桩未完成的任务推到首要位置。作者把这个叫做“慎虑”,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八、交替着学习,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从最浅层来看,在训练中系统地穿插些额外的,至少也是不同的活动或题材,看上去似乎是降低了学习成效,但实际上这样的交替训练却能培养出更扎实、水平更高的能力

  把整块的学习时间打散成数次就是一种穿插模式,能让我们事半功倍:不但能学得更牢靠,而且不须多花半分时间和力气。因为这一困难会迫使大脑更加努力地运转才能挖掘出某个记忆或是技巧来,而这一额外的努力却能深化接下来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记忆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

  九、让知觉学习,把握感知的力量

  大脑不仅能学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它接收到的信息有细微差别,更能通过感知那些细微差别来学会分辨其不同。

  知觉学习模块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和速度,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让你只需扫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连解释都不需要,至少不是当下需要。知觉学习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楚了这一点,可以主动借助这一速成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某种特别技能了。

  运用知觉学习模块时节奏必须要快,要让视觉等知觉系统快速运行,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同样都快速运作起来。交替学习与知觉学习两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十、打盹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学习成果

  有事情该做的时候,我们应该不失时机赶紧做好,无论太阳是否高挂天上;而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或者只是一些得不偿失的小事要做时,比如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中,我们就该躺下来睡觉。

  简而言之,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是根据我们的生存需要以及危险系数来自动调节的,而并不是根据什么健康手册的说法来规定的。

  针对我们这本书中讲述的各种改进学习方法的技巧,睡眠的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其功效。白天睡上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学习辅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不相上下。

  在失去意识的停机状态中,大脑实际上是在澄清记忆、深化技能——睡眠是完成这两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步骤。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睡觉就是学习。

  我再也不觉得白天打个盹儿或者晚上早早睡就表示我懒、我浪费光阴,甚至是我根本不愿意学习。相反,我现在把睡眠看作是闭着眼睛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