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第40 第不知道多少天,“套圈”练就了百发百中,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

单口相声练得炉火纯青,“一人麻将”已可以大杀四方。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2)

新一年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摘掉口罩,吹吹寒冬里最泠冽的清新空气;能出门,看见哪怕是最不待见的人的可爱脸庞;能结束躺宅生活,回归单调却安稳的社畜日常。

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减轻一下这每日噌噌上涨的口罩废弃量。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3)

如今,全国各地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垃圾,仅仅一间三甲医院,每天都会产生以吨计算的医疗废物。疫情期间,光是四川省就处置了5380吨医疗废物

在医疗废物转运环节,武汉工人们每天徒手倒400桶医疗废物,早已超过处置负荷率。如今小区新增的口罩回收箱,也给医疗垃圾的回收增加了工作量。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4)

从“使命结束”到“生命结束”,医疗废物会经历些什么?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5)

首先要看看它“五行属什么”

一、感染性废物:有着感染危险的垃圾废物,比如沾染了人体液的口罩、棉签;隔离病人的生活垃圾。

二、病理性废物:人体组织、动物组织…

三、损伤性废物:能对人造成损伤的器械,比如针头、刀片、玻璃载片…

四、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五、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主要是各种医用的化学制剂。

医疗物品在医院中使命结束的那一刹那,就会被医护进行分类,这些医疗废物找到了自己的大家庭,也决定了日后的命运。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6)

比如一场手术,垃圾该如何分类?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7)

术中用的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废弃的被服、一次性医疗用品、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废弃的血液、血清、医学标本是感染性废物

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打针用的玻璃药瓶是损伤性废物

切下来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是病理性废物

废弃的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都是药物性废物

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显影液等等、消毒剂、术前量体温的含汞的体温计、含汞的血压计是化学性废物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是这样的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8)

总结来说就是,医院先将医疗垃圾分类,暂存于黄色垃圾袋中,第三方派医废转运车来收集,运输到医废集中处置中心,进行集中焚烧、二次处理残渣污染物、再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

医疗垃圾在医院内经过重重考验,才来到的命运审判地:中转站。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9)

在中转站再按照分类的不同,发往“结束生命”的处理场。

最后,在焚烧处理中心,感染性废物将会高温焚烧,损伤性废物会高温毁型并检测无毒后进行掩埋,化学性废物,将会有国家审批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回收分类处理,

医疗废物的一生便结束了。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0)

我国这些严谨操作,请闭眼夸!

比如“注射器毁形”,在使用完的那一刻,护士会掰坏医疗器械的外形,剪断一次性输液管,进行第一次毁型,避免重回市场流通,我们常呼吁扔口罩要剪碎,也是防止二次售卖。

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医院就会进行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

再比如医疗垃圾暂存医院不能超过48小时;转运这些垃圾要乘坐专用电梯,要最大限度地避开患者;在运转站也会有紫外线等消毒转运路上要“坐”有标明医疗废物的车。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1)

垃圾销毁也有讲究

如今,世界各地基本都用,焚烧及掩埋的方式处理医疗废物。

比如填埋法,在填埋之前通常会进行压缩,或加热至200度热压成块用来填地基或珊瑚礁;或者搅碎蒸汽消毒再压成快填埋。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2)

比如焚烧法,焚烧炉内的温度一般达850-1150°C,焚毁去除率大于99.99%,配备净化系统、警报系统。这种彻底的焚毁基本杜绝了一次污染,也将废物最大限度地减量化处理

也有很多国家积极研发循环利用体系,将医用塑料加工制作成PVC、PET、HDPE等塑料制品,比如美国一些公司,就将医疗垃圾转化为塑料建材,以减轻环境污染。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3)

致敬最可爱的人!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是一项繁琐又专业的工作,在我们宅在家待到发毛发慌时,这些医疗废物运转环节的工作人员,不需要经受“无聊荒漠考验”,他们,正在为万千普通人扛下生命的责任,成为热搜中“每天处理400筒医疗废物的人”。

(每天奔波在外,与死神抢时间的,不只有医护、警察、媒体、公务人员...还有围绕疫情忙不停的各类服务人员真想分一点时间给他们...)

放大镜下使用过的口罩(我们丢弃的口罩)(14)

“工作危险,总要有人干”,

正是多了这些替我们承担风险的人,

才有了我们更多普通人的安逸生活。

致敬!那些渺小的伟大,

致敬!那些无畏的前行者!

创作:中国数字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纪光伟 新媒体团队特邀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