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问题二字”,人生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一定会遇到大大小小无数事情,首先接受这一点,然后考虑如何处理和解决。换个说法,重要的不是遇到问题,而是遇到问题以后如何解决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解决问题具体方式无数种,但是背后心理模式只有两种:感性模式和理性模式。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动物”,我觉得可以从解决问题模式来理解,理性的人处理问题不同于感性的人。

比如,路怒症的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这当然是感性解决问题模式。

当然,从人文主义出发,路怒症之类人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或者大脑结构先天有些特殊,或者自我不够强大,或者后天学习不够等等,需要我们更多理解,更多理性应对。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个情绪化的人,类似路怒症人士,就要自我警惕寻求合理应对,或者遇到此类人士注意示弱应对,如果和这些情绪化人士对峙起来,甚至吵起来打起来,说明我们比对方更感性。

情绪化的人属于感性处理事情的人,这是我们要避免的模式,可以用几个词语概括感性模式:

情绪化,原始化,野蛮化,感性,孩子,右脑,先发制人,即时满足,自我中心,改变别人,心理不健康,毛坯房,裸体,直白,追求快一点。

如何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解决问题两种心理模式)(1)

感性模式,可以用几个比喻来加深理解,好似幼稚孩子追求即时满足欲望,六月天说变就变,翻脸比翻书快,好比毛坯房没有装饰裸露主体结构,好似没有穿衣戴帽的猴子。

与此对应,理性化的人属于理性解决问题的人,这是我们学习追求的模式,对照上面感性模式,可以与理性模式对照:

理性化——情绪化,社会化——原始化,文明化——野蛮化,理性——感性,成人——孩子,左脑——右脑,后发制人——先发制人,延迟满足——即时满足,共情别人——自我中心,改变自己——改变别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精装房——毛坯房,穿衣——裸体,间接——直白,追求慢半拍——追求快一点。

我们还可以借助精神分析来理解,感性类似本我,是个不断要钱花的孩子,希望不劳而获满足需要,而理性类似超我,是个自己赚钱花的孩子即成人,通过劳动满足需要。

有人会问,理性模式的人就一定好过感性模式的人吗?这是个好问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这个概念,自我调和现实与本我超我三者关系,于是成为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悟性。

过犹不及,中庸最好,中庸意味着追求合乎中间的规则,不走极端,过于理性或者感性都不好。心理大咖李克富老师就说过,心理健康就是追求自我的强大。

问题在于,我们本能的会感性处理问题,这是本我原始力量,无可厚非,要接受这一点,然后意识到还可以理性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方式有无数种,多虚心请教别人,适合自己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