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情: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

气候地带性分布模式

全球气候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可以通过经纬度识别气候类型的分布。

低纬为热带气候,中低纬为亚热带气候,中纬度为温带气候,中高纬为亚寒带气候,高纬为寒带气候。

大陆西岸受三圈环流影响,主要表现为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主要表现为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球气候实际分布图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

易错点:1.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为6-9月;热带季风气候为5-10月。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3)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

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三、气候的描述技巧

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C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②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20°C可认为是高温,小于20°C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0°C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于0°C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③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气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气温降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4)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决定着热量条件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如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寒带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5)

;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温带。

(2)大气环流既是气候的影响因素,也是气候现象

全球的气候主要是在不同的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大陆西岸主要是受三圈环流影响(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影响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海陆分布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

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沿海地区的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气候湿润;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气候干旱。

(4)地形起伏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

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差别。如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形成就与地形因素有很大关系;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因地势高而

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阻挡从太平洋来的西风,在山脉东侧出现沙漠气候。

(5)洋流改变沿岸地区的水热条件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降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6)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能够影响和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另外,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下垫面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等,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比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二)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气温

(1)日变化: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

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

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地(山峰)>平原(山谷);晴天>阴天;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气温日较差具体分析】:

①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因为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

②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③大尺度的地形区,则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

④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2)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

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

【气温年较差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气温年较差具体分析】

①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③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大。

④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凹地>平原>凸地】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思考角度:纬度、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纬度因素

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2)地形: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③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④阳坡、阴坡 

(3)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植被)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5)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故温差小。

(6)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

(4)气温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

①纬度因素——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

②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

③ 地形因素——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

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气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盆地的等温线是闭合的,越往中心数值越大:夏季为炎热中心,冬季为温暖中心。

山地的等温线也呈现闭合,中心数值小,夏季凉爽,冬季低温。

④ 洋流因素——分别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

(三)降水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形成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温降低或者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等。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6)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7)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8)

3.降水量影响因素:

(2)海陆位置

①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

②位于沿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3)地形

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如科迪勒拉山系对太平洋进入美洲的阻碍)

③赤道附近地势高地区,对流减弱,降水少(如东非高原)

(4)洋流

①暖流增湿,降水较多 ; ②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植被

覆盖率高(低),降水多(少)

水文

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7)人类活动

①城市湿岛、雨岛效应,多上升气流,降水多

②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

③兴修水库,降水增多

④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4.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

(1)大气环流: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大气环流不同,即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影响。

(2)地形(迎、背风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

(3)海陆位置:若两地纬度相当,距海远近不同(两地之间无高大山地的阻隔作用),且降水季节分布相同,但降水量差异较大。

(4)洋流因素:发生在沿海。主要表现为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扩展:雾形成条件分析【重点】

【课堂练习】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第1题。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9)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答案】1.B

【解析】1.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0)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答案】(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2)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4—5题。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1)

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5.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4.C 5.D

【解析】4.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故选C。

5.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选D。

(2019年北京卷)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图2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6题。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

6.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植被覆盖率D.地形条件

【答案】6.D

【解析】6.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不直接影响降水量,A不对;从图中看,平顶山南部和北部的海陆位置差别不大,B不对;降水多少影响地区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不是影响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C不对;根据材料,"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市南部是山地,对海洋水汽抬升明显,降水多,北部为平原,降水少,D对。故选D。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大气环流是主要因素,决定着降水多少的大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影响着降水的地方性分布规律。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多,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