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字不见于甲骨文,在商周金文中也不见踪迹,这个字大约从战国时代开始登场,出现于简文、玺文中,大部分写法隶定作「墬」或类似的字型,以「土」与「也」组成的「地」字较少出现,直到秦篆时代,「地」才慢慢通行起來。

介于「墬」「地」之间的战国字型上面是「陀」,下面「土」字。细心的朋友也许已经发现了,「陀」的右边怎么不是「也」?其实,很多金文学家认为「它」「也」本为一字,后代可能误分为两字,并分别赋予读音。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濯甲骨文讲解(洗砚听泉--说文解字)(1)

战国文字(地)

它,本义为蛇。与「它」相似的另一字是「巳」,甲骨文中也是表示一条长虫的象形字。《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传统文化以蛇(它、巳)为大地之神的「兽形」,在卜辞中,巳和「祀」通用,即表示动词祭祀,也作名词祭祀的对象。

濯甲骨文讲解(洗砚听泉--说文解字)(2)

小篆(地)

楷书中「阝」写在左部俗称「左耳」,其实是「阜」字,本义为没有石头的土山。在「墬」字中与「土」一起,表示大地高低起伏。

那「墬」字右上的这个部分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猪或者猪在跑——「彖,豕也。从彑,从豕。」「彖,豕走也。从彑,从豕省。」《说文解字》:「彑,豕之頭,象其銳,而上見也。」猪头上突出的地方,从「彑」的第一画撇折可以体现出來。

濯甲骨文讲解(洗砚听泉--说文解字)(3)

楷书

我们知道,猪是一种很能产仔的动物,很早就被先民豢养驯化成为主要家畜之一,也是先民食肉的主要来源。大地滋生万物,在意象上与猪有相似之处,很可能就是因此,我们祖先造字时把猪作为「墬」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