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入伏,便溽热难耐,翻看《闲情偶寄》,李渔说,每每这时候,他就赤身裸体躺在杂乱的荷丛中乘凉。于是,我去了郊外荷塘月色公园,此时“荷事”胜极到难管难收。

“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想到这儿,我索性雇了一艘小木船,船头破开水面,悠悠荡荡,朝着荷丛深处驶去,暑热沸腾,荡舟荷丛,一阵阵清香从鼻端渗透至肺腑,其中妙处,自不消细表。荷风习习,近观荷叶肥硕碧绿,高高擎出水面,中央的花骨朵儿开得娇艳,多为粉色,故书中多以美人喻之。可在李渔这老头儿眼中,“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才是荷最大的好处。也就是说,莲荷是夏日里最可口的消暑佳品,江南人把它们做成一道道时令美馔,食之令人口齿芬芳。

夏日为荷而来(荷以消暑无荷不成宴)(1)

以亭作画框,框出一幅盛夏荷花图。 (视觉中国/图)

荷叶粉蒸肉、荷叶叫花鸡、荷叶包虾仁

美食家陆文夫曾说过:“简单的猪肉随着时令变化,烧法不一,有老苏州戏称,一年四季就是要吃好四块肉,春季吃酱汁肉、夏季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的是与酱汁肉很容易混淆的酱方肉。”在上蒸下煮的酷暑,若不吃上一回荷叶粉蒸肉,可真有点辜负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盛境。

说起苏州的荷叶粉蒸肉,得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朝中大学士刘墉南下姑苏,听闻黄天荡荷花开得好,于是荡舟其中。饭间,船家备好一桌丰盛佳肴,大概为了考验一下苏州厨师的功力,刘墉提出了一个龊刻的要求:“今日之菜,要有荷塘物色”。这也难不倒苏州厨师,他们将五花肉切片,用黄酒、花椒腌制,裹上一层碎米粉,随后就地取材,顺手摘了几片新鲜荷叶裹起,苏州人素来讲究“夏食清淡”,油腻的肉类蒸着吃才是最健康的做法。于是,将荷包肉放入笼屉蒸煮,此时,五花肉吸收荷叶清香,荷叶不仅吸噬过剩的油脂,更是牢牢锁住水分。打开荷叶一瞬间,顿感荷香四溢,落箸入口,更觉鲜香肥糯、入口即化,颇有一番“过雨荷花满院香”的诗趣。这道菜流传至今,成了苏州人一年之中必尝的“四块肉”之一。

旧时的江南,官商之家多喜在自家宅第种植荷花,一如汪曾祺在《荷花》一文中所述:“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我们常吃的那种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在缸底铺上一层马粪,厚约半尺……过个把星期,缸里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再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

我祖父在世时亦曾在老宅的正厅台阶旁的水缸里种植过莲荷。江南多雨,下雨了,雨点打落在荷叶上“啪啪”作响;雨停后,叶面上的雨珠似水银般摇摇滚滚,听着看着,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水墨画。一到夏天,但凡家里有人想吃粉蒸肉了,便从缸里折几片荷叶,让家里厨子现做了吃。扒开碧绿的荷叶,露出酱色的糯米五花肉片,糯米吸足了鲜肉的丰腴和荷叶的清香,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

其实,荷叶除了包肉,还能包鸡、鸭、鱼、虾。比如,TVB83版《射雕英雄传》中,黄蓉随手整了一只叫花鸡,闻到香味的洪七公犯了馋瘾,哈喇子直淌,他接过叫花鸡,吃了个“风卷残云”,忍不住一个劲夸这是人间至味。能让尝遍天下美食的洪七公心心念念的叫花鸡,其实是江浙一带传统名菜。叫花鸡,顾名思义叫花子吃的鸡,相传旧时,叫花子偶得一鸡,在既无炊具又无调料的窘境下,他将宰杀的鸡去除内脏,摘几片新鲜的西湖荷叶裹鸡,外层用黄泥糊严,堆些枯枝败叶点火煨烤,烤到泥巴干透,用力摔地上,鸡毛随泥壳脱落,入口酥烂肥嫩,还带着一股淡淡荷香。

虾仁是苏杭一带老百姓常吃的家常菜,众所周知的是,杭州有龙井虾仁,苏州有碧螺虾仁。鲜为人知的是,在夏令时节,有一道荷叶虾仁,即将虾仁包在荷叶里,小火慢慢焖,荷叶之清香渗入虾仁里,虾仁之鲜香散落在荷叶上,上桌之际,粉莹莹的虾仁底下垫着一张碧生生的荷叶,应时应景,煞是好看,颇有一番“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的意境,故又得名“芙蓉花开”。

夏日为荷而来(荷以消暑无荷不成宴)(2)

莲子 (视觉中国/图)

炸荷花、煲荷汤、荷花酥

小时候,我家隔壁公园有个荷花池塘。每逢盛夏,白荷花微开时,父亲去摘下中层最嫩的花瓣,清洗干净,在鸡蛋、面粉糊中一拖,挂浆后,放油锅用小火慢炸,直至金黄色捞出。摆盘时可根据口味,撒上白糖或椒盐,一盘“炸荷花”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是齿颊生香。

其实,父亲这一手“油炸荷花”绝活来自祖父的真传。很多年前,祖父作为“资产阶级”一分子,拖儿带女,下放到江苏北部一个贫穷乡村接受“改造”。住的是泥墙草顶的简易茅棚,吃的是清汤寡水的粗茶淡饭,过惯了精致生活的老少爷们儿哪里吃过这等苦头。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为了改善一下伙食,给儿女们开开胃、解解馋,祖父绞尽脑汁。苏北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祖父看到河塘里的荷花,顿然有了主意,他采摘了几朵大荷花,提着竹篮去村民家收购土鸡蛋,村民也乐得将平日里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鸡蛋,换取一点额外的收入贴补家用。去集上买了两斤面粉,回到家里,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祖父居然亲自动手打鸡蛋、挂面糊、炸荷花。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吃上一顿炸荷花成了一家子在农村最奢侈幸福的事情了。

毋庸置疑,祖父在最得意和最艰涩的年代,都是从容淡定的,他身体力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一边做美食改善家里人的伙食,一边又敦促子女们背英语单词和《古文观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诚然,苦难来自外界,但坚强却是骨子里的,它是一种长在血脉中的风骨与傲气,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就算命运让他们失去了名利财富,他们依然可以靠这些内在的品质,改写命运,赢回尊重。高考恢复后,他的一儿一女,不负厚望,皆被国内一流学府录取。

荷花可炸来吃,荷叶可熬汤喝。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薛姨妈来探视正在养伤的贾宝玉,王夫人问宝玉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宝玉心心念念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汤”,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磨牙”。首先,要找出模具,管金银器皿的把四副汤模子送来,“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连出身“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主母初见此物也“不认得是做什么用的”。这模具是用来印刻面片儿,然后用现摘的新鲜荷叶儿和现杀的母鸡熬成一锅汤,再将印成莲蓬、菊花、梅花等形状的面片儿丢入汤内煮熟。也难怪荣国府管家王熙凤说这道汤“是旧年备膳时留下的”,原是做给皇帝吃的。

“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之人,伤加之何?”《诗经》把荷花比成美人,在杭州,做成荷花形状的荷花酥更成了国潮点心界的颜值天花板。2018年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中,裕太妃为了给儿子弘昼求情,煞费心思做了一款颜值与口感并存的宫廷点心——荷花酥“孝敬”乾隆。荷花酥因剧火了一把。荷花酥的外形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每层酥皮纹理清晰,酥脆清甜。在杭州,荷花酥最能考校一个家庭主妇的厨艺,最早的荷花酥用面粉揉成面皮掺和上猪油、蜂蜜,后来,又加入椰子、藕粉、莲蓉、莲子等物什,莲子本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试想一下,炎炎夏日,一边游湖赏荷,一边吃着与荷花相映成趣的荷花酥,岂非应景得很。

夏日为荷而来(荷以消暑无荷不成宴)(3)

荷花酥 (视觉中国/图)

荷塘小炒、糯米糖藕

荷花谢了,新藕上市。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刘恺威、柳岩联袂推出一款“荷塘小炒”,这个清新绝妙的菜名,不知是否灵感来源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驾一叶扁舟,徜徉荷海,感受一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境,一盘菜肴被赋予如此诗意的名字,美哉!

荷塘小炒各地皆有,然配料各有差异。既然说到荷塘,那么,莲藕必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藕有七孔和九孔之分,炒菜当选脆嫩多汁的九孔莲藕。我家乡的九孔莲藕,色白如雪,脆爽爆汁,乃韩愈诗文中“冷比霜雪甘比蜜”的打实写照。配以鸡头米、百合、菱角,再加胡萝卜、黑木耳点缀,猛火快炒,一盘五色缤纷的全素小炒是夏日里最好的开胃前菜,鲜脆爽口,食多不腻,更不必担心长胖。

以藕作食,可切片热炒,亦可糯米塞藕。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谈道:“我小时候,早晨跟我哥哥步行到大鹁鸽市陶氏学堂上学,校门口有个小吃摊贩,切下一片片的东西放在碟子上,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问价钱,要四个铜板,而我们早点费每天只有两个铜板。我们当下决定,饿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尝异味。所付代价太大,所以也不能常吃。糯米藕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旧时,糯米藕是我家乡骆驼担上一道时令小吃。与荷塘小炒不同,做糯米糖藕选取的是生涩粗胖的七孔老藕。洗净莲藕,切下顶部一小段,将泡好的糯米用筷子慢慢捅进去,填满每个藕孔,注意不能塞得太满,以防胀裂,盖上切下的小段用牙签固定好,放入砂锅,加水浸没莲藕,盖上锅盖,用大火烧开,揭盖加冰糖后转小火煮至藕熟起糖皮,关火待凉,捞出来切片装盘,淋上桂花糖浆即可。

咬一口,糯米的香糯混合着莲藕的粉糯和冰糖的清甜,口感绝佳。糯米糖藕还有一种吃法,在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第八回“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在离家十几年后,偷偷潜回老家府邸,丫头晴画捧出他小时候最爱吃的“四片糯米嵌糖藕”,他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颗颗用筷子顶出来,自己吃一颗,在晴画嘴里塞一颗。晴画笑道:“你还是这个老脾气。”用筷子顶糯米球大概是每个江南小囡乐此不疲的“消遣活”。

夏日为荷而来(荷以消暑无荷不成宴)(4)

藕片 (视觉中国/图)

藕粉及小食

吃鲜藕讲究时令,若研制成藕粉,便四季可食了。做藕粉是一宗传统古老的手工艺。首先,要选取成熟的大块老藕,洗净,切除藕节、藕鞭,刨成藕屑,加水、打浆、过滤……反复N次,在历经“千揉与万搓……百指费辛勤”,终于得到较为纯净的藕汁,放入木桶沉淀半天,捞出藕粉团,自然晾干后,得到一大块干藕粉团。此时,考验刀功的时刻到了,但见老师傅手起刀落,须臾间,藕粉片呈鹅毛雪片般纷飞飘落,故又得名 “鹅毛雪片”。“谁碾玉玲珑,绕磨滴芳液。擢泥本不染,渍粉讵太白。铺奁暴秋阳,片片银刀画。一撮点汤调,犀匙溜滑泽。”一首《藕粉》诗将传统藕粉制作过程描述得如此形象贴切。藕粉来之不易,“每藕二十斤,可成一斤”(清代顾仲《养小录》)。

旧时,官富人家的小姐太太素有吃藕粉的习惯。少时,我常见叔祖母冲搅藕粉当下午茶吃,“不用下锅,调以滚水,即能变生成熟,斯为妙品”,加上莲子、红枣、枸杞、银耳等辅料。讲究的人家会撒上桂花露,咬破一颗桂花粒,桂花的醇香瞬间炸裂开来,在藕粉包裹下横冲直撞。在燥热的伏天,胃口寡淡,食不甘味,叔祖母干脆以藕粉代餐。

一碗藕粉清甜温软、宽慰肠胃。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莲藕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纲目拾遗》曰:“藕粉,能轻身延年,凡一切症皆不忌,可服。”可见,藕粉不但可口,更有裨益身心、滋阴养颜的效用,这大概也是我叔祖母她老人家长寿康健的秘诀之一。

夏日为荷而来(荷以消暑无荷不成宴)(5)

荷叶酸梅汤 (视觉中国/图)

江南人在一个“吃”字上铆足功夫,用藕粉制作点心也能玩出多重花样,且颇受吃客青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写道:“一时,只见丫头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头们听说,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其中,“藕粉桂糖糕”的主要原料就是藕粉,此糕用藕粉、面粉、桂花蒸制,是一款开胃健脾、补虚养颜的小食。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被鸠摩智掳去江南,在姑苏燕子坞,慕容家的丫头阿朱、阿碧招待客人,呈上“四色点心是玫瑰松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藕粉火腿饺”,且“形状精雅,每件糕点都似不是做来吃的,而是用来玩赏一般”,贵为大理王子的段誉看了,也不由赞道:“这些点心如此精致,味道定是绝美的了,可是教人又怎舍得张口去吃?”阿碧微笑道:“公子只管吃好哉,我们还有。”段誉吃一件赞一件,大快平生。可笑鸠摩智却不敢食用。倒便宜段誉这小子“将茶水和四样糕点都尝了个遍,赞了个够”。所谓的藕粉火腿饺,即用面粉和藕粉揉成晶莹透明的饺子皮,里面馅心是火腿丁和笋丁,那滋味,想想也非同寻常,无怪乎出身天潢贵胄的段誉也对它赞不绝口。

而今,藕粉桂花糕和藕粉火腿饺在市面上已鲜少见到了。有一种小吃“藕粉圆子”倒是成了淮扬地域的招牌点心,把拢好的芝麻馅往藕粉上一滚,下沸水煮熟即可。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汤圆,吃起来别具风味。

申功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