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人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拥护和参加新文学运动,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1921年,参与发起和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高度评价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关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技巧;从事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积累大量丰富的素材,为其以后创作打下基础。

茅盾的思想经历转变(冷峻的社会剖析家)(1)

茅盾从社会剖析的方法出发,揭示了从五四到抗战的社会史,接受了自然主义的影响,成为了40年代的大家。

五四时期的茅盾,在“五四”时期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阐述和完善“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文学应反映时代和社会,必须从“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中解脱出来。茅盾还认识到文学应反映“民众”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结论。他认为新文学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茅盾的思想经历转变(冷峻的社会剖析家)(2)

大革命失败激起了创作的斗志。1927年到1928年,茅盾完成了《蚀》三部曲,以极大的真诚和坦率,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严谨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1928年7月东渡日本,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泥泞》、《陀螺》、《色盲》等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在严酷现实斗争压抑下小资产阶级灵魂矛盾与悲剧,带有悲观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所采用的细腻精确的人物心理描写是把传统的白描与西方流行的现代描写技巧相融合,很有创新的意味;这一时期还写下了《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以《从牿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长篇论文积极参与国内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之后创作了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虹》主要讲述了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上,与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的关系,在此茅盾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囚禁,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具体来说,小说主人公梅女士是受“五四”新思潮熏陶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与旧社会的叛逆者。作者塑造了一个逐渐摆脱了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而走向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道路的塑像。但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概念化倾向。

茅盾的思想经历转变(冷峻的社会剖析家)(3)

30年代的茅盾创作激情不减,1930年冬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和《三人行》。这两部小说的意图不只是暴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更重要的是想延续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的革命斗争浪潮中的种种心态;1932年前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相继问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和《少年印刷工》等作品;本时期茅盾还致力于建设普罗文学,进行大量的文艺理论批评工作,同时,为创造革命文学提出建设性的理论意见。

当民族遇到危亡之际,他拿起了笔式的武器,从抗战爆发后至1938年底,茅盾创作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散文集《炮火的洗礼》;主编《呐喊》以及《文艺阵地》等刊物。

茅盾的思想经历转变(冷峻的社会剖析家)(4)

抗战时期的创作:1941年,写下了一组歌颂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39年至1944年,创作了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劫后拾遗》等;抗战胜利后,又写了剧本《清明前后》。其中《腐蚀》是通过主人公赵慧明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抨击了国民党特务组织推行内战、破坏抗日的丑恶行径,同时讴歌了进步正义力量;小说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心理分析)的有机融合,使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文/红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