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礼于器”

利簋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1)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四行三十三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礼乐之邦”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2)

作器者名“”,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

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居功至伟”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3)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千年不断的文字”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4)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即美中有丑。

饕餮纹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张扬其威严的权利,以之镇慑邪魔和愚弄平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臣仆们不可过于贪暴。

“天圆地方”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5)

利簋器身所饰的花纹,具备了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特征。

这些装饰花纹是和盛行青铜器的商周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的,是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利簋铭文字体和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是一致的,其铭文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并保留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以少胜多”

牧野之战

有关利簋的介绍(利簋被我们捧在手掌)(6)

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历史开讲##西周青铜利簋#​#牧野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