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哲学史(世界哲学源流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二)(1)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二:创始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转向共产主义、唯物主义以后,开始着手制定他们的新的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创始、成熟、公开问世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6 月至8 月,马克思写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有重大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内容是关于异化劳动的学说。马克思把异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以此去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他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类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成为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

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马克思指出:" 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第二,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的异化还只是现象,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才是本质,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产生劳动异化的根源。"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正是由于"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因而劳动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他," 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所以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同自己生产行为的关系,变成工人同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并转过来反对他自己本身的活动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的这种异化,叫作" 自我异化"。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说:"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然而,异化劳动" 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 ,从而导致" 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说:" 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产生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出发,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他说:"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随着异化劳动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产生出作为商品的劳动本身和工人,另一方面不断产生出不生产的资本家,产生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产生了赤贫"。工人受剥削、日益贫困这种状况是不能改变的,其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只要劳动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一旦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限,就必然会成为整个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共产主义就会实现。而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制的废除,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和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界的属人本质的彻底实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  《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将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描绘未来历史的发展,明显地包含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因素。但《手稿》中所阐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始的意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象费尔巴哈一样,坚持自然界的客观性,把人看成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又不完全相同,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物质生产。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一切,实际上是从劳动、物质生产去说明一切,这使马克思的观点非常接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展开其劳动活动,借助于自然界人的劳动本质才能对象化,因而,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历史并非与自然界无关,而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 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意识,指出" 理论的对立的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

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为克服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创立唯物史观指明了方向。旧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把它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历史,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旧哲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的作用,因而就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能说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作为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作为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旧哲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也就不了解意识对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性,结果把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陷入唯心主义;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意识归根到底产生于物质生产,并由此揭示了意识的基础、本质、发展规律和作用,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过,《手稿》中的理论观点还不能说是科学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譬如,《手稿》中虽然强调了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但对生产的理解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阐述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理想劳动,把现实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它的异化;《手稿》中所讲的人的本质虽然是指生产劳动,但由于对生产劳动的抽象的理解,故而尚未达到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高度,尚未从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生产活动去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这时的思想正处于向唯物史观接近的转变过程。  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伦第一次会面。1844年8 月末,恩格斯在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使他们发现彼此在理论方面完全一致,两人决定合写著作。他们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神圣家族》。  写作该书的目的,主要是批判以鲍威尔兄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清算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该书中,他们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发展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论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指出:"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这样就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他们还通过对无产者和有产者两个对立面的分析,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由于有着不同的利益因而是根本对立的;但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存在,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无产阶级也不能不依赖资产阶级,因而矛盾双方又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的。

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他们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他们明确指出,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基础,他们已不再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理想的生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作历史的基础了。他们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民群众与历史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强调"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进而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谈到蒲鲁东关于平均占有思想时,强调" 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表明他们已接近了他们全部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然而应当看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其主要局限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譬如,他们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赞同费尔巴哈用人本身来说明人,并用人本身代替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他们赞同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并也从人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等等。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其实在关于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远远超过了费尔巴哈,并为以后批判费尔巴哈准备好了思想条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