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

《道士下山》自2015年7月上映,票房一般,网上也是骂声一片,更有中道协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孟崇然道长怒斥这部电影是丑化道教,要求停播。

不过后来道教协会声明,陈凯歌导演在拍电影前,其中情节已事先和他们商协商更改过,所以持宽容态度。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2)

这件事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但网上对这部影片,争议依旧很大。

有人说电影有深度,有思想,也有人说电影毫无主线,剧情荒诞与逻辑混乱,个别情节低俗下流。

《道士下山》改编自徐浩峰原著小说,此人是《一代宗师》编剧,对于江湖武侠有着很深的理解。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3)

电影开始讲述了道观缺粮,一群小道士在师傅的授意下,比武决定谁下山的戏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生存困境和戏谑般的打斗场景解构了一个武林门派的“体面”。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4)

比武比武,自是胜出者得利,然而结局却是胜出者何安下下山。

虽说故意以此体现老道士悲悯心肠、反转剧情构成喜剧效果,但对常规逻辑的颠覆,也表明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不能以正常武侠片来理解。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5)

何安下下山前师傅嘱托他,“不择手段非豪杰,不忘初衷真英雄”,

此后,他虽下山几经波折,但最终没有在红尘历练中迷失自己,还学会了安身立命。

“几经波折”中,让观众最难以接受的就是以下部分。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6)

原著小说包含了几十个小故事,电影从中抽取和改编了几则,松散地串联在一起。

其中包括医师崔道宁一家的悲剧、彭乾吾护子杀徒、彭七子与何安下联手作恶、彭七子偷袭周西宇、周西宇和查老板结缘始末、查老板怒挑赵笠人等。

这些故事之间连接松散,而且各片段之间表达的人物感情缺少内在的关联。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7)

其实在上映前,影视方发布了十款角色卡片,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字的“判词”。

何安下的“道”、周西宇的“执”、查老板的“义”、玉珍的“诱”、崔道宁的“尘 ”、彭乾吾的“怨”。

如松长老的“禅”、崔道融的“迷”、赵心川的“叹”、老道士的“玄”,这十字判词更组成五言对仗“执道诱尘怨,迷叹玄义禅”。

导演陈凯歌透露这十个字“是全片人物描写的主旨”。可尽管有“十字判词”,仍显得空泛和牵强。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8)

影片违背了商业电影一般叙事惯例,甚至违背了绝大多数电影使用的各种常用套路。

它没有给观众层层推进的快感,没有创造和利用悬念,感情表达模糊不清。

故事最后也不给观众一解原委的机会。因为,它也几乎没有多少原委。

另外,影片也称不上有人物塑造。

何安下一开始还是主角,但电影后半段,逐渐成了旁观者,完全没半点用处。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9)

尽管周西宇和查老板的故事显得更抢眼一些,但表达得也不够充分。

电影看着缺少章法,情节和人物皆没有主次之分,当然也就无法让观众找到焦点。

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人物和故事线上。

但以上不是陈凯歌犯的低级错误,因为这些“错误”都显得太刻意了。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0)

悟“道”

悟“道”是道士终生的功课,要求超脱的态度。得站在“道”的高度观察人世,就要跳出凡俗。

做一个旁观者,就是所谓的“游于方外”。只有这样,才可能看清人世的全貌和本质。

所以,何安下在电影的后半段,悟出了求索的方式,偶尔会变成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恶人、俗人或一个看客,这就是他的领悟。

他参与恶行,若不作恶,哪知恶是什么?何安下与庙中的女施主偷情,若不男欢女爱,怎知欲是什么?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1)

红尘万丈,何安下看似是随波逐流,实际上是在悟道。“道”对人世不加判定,如果执意干涉,结果就是陷入迷失和更大的困境。

何安下也曾对身外之事做过一次判定,令他后悔不已。

他凿船杀死了偷情的玉珍和崔道融,因此他马上陷入深深的罪恶感和迷失感之中。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2)

电影中何安下在湖下的一场戏拍得十分唯美,有一个大全景表现了小道士游向水面,同时游船犹如一朵奇花,船头向下慢慢沉入水底,画面富有意境。

这是何安下下山后犯的最大错误,也是他通往悟“道”征途的重要转折。

其实电影在改编后的种种难以理解之处,仿佛就是在刺激我们观众对于悟“道”的理解程度和耐性。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3)

比如,医师崔道宁明知夫人玉珍与弟弟崔道融有染,却装作不知。里面还特别表现了崔道融时而扭捏、时而残忍的无赖丑态。

玉珍明明知道崔道宁的善良和退让,以及崔道融的荒唐和颓废,仍然去偷,甚至为崔道融偷丈夫的钱,简直就是助纣为虐,甚至玉珍被发现也不知回头。

玉珍和崔道融幽会时,走过的那条藤蔓的索桥暗示了危机,也表现了一种矛盾的美。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4)

何安下与彭七子吃了有毒的肉,面目丑陋,变成了坏人,这里的“恶”成了一种无法预料的类似疾病的东西,不以人的出身和意志品质为转移。

周西宇和查老板品行高洁,身怀绝技,因共修猿击术结缘,里面似乎还表达了他们不同寻常、难以归类的感情,有观众理解为同性恋,但未有更明确的透露。在原著里,这种感情也没有表达得十分特别和强烈。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5)

电影最突出的改编还有关于武林师徒关系的描写。

原著小说以史实和拳理相陈,擅长对于奇人、奇情、奇事、奇技的写实摹写。

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就是彭氏控制得太极门,门内个个都是绝顶高手,而且势力庞大,但太极门严格遵循传内不传外的门规,对外来的学艺者赶尽杀绝。

小说对其武功的奇绝以及冷血的心态表达得很有特色。

彭乾吾发现徒弟赵心川的功夫超过了自己,遂起歹念偷袭徒弟未成。彭乾吾打不过徒弟,坐在地上像孩子般大哭。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6)

小说里,赵心川后来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未遭毒手。原著中对于门派保守的规则,隐约还留有一点人情味。

但在电影里,彭乾吾手段卑鄙地在背后刺死了赵心川,令人震惊。

在以往的武侠电影中,传统的师徒关系类似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电影却揭掉了传统师徒关系温情的外衣。

尤其作为师傅的彭乾吾可怕的不是他的功夫,而是他的行事诡诈无底线。

彭乾吾因为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对周西宇怀恨在心,对父亲怨念太深。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7)

作为掌门师父该有的气量和风度完全没有,他虚伪、狡诈、庸俗、偏激、暴虐、阴暗、丑陋、狭隘、冷酷。

原著写了一个陌生的、写实的江湖武林,而陈凯歌把它表现得更为低级、猥琐和不堪。

以上都是令我们观众困惑和不舒服的地方,都带有“混沌”的特点。

无法看清,无法命名,难以言说,很多恶评都围绕上面这些细节放大展开。

陈凯歌电影商业化转变的心路历程与问道之路

小道士何安下在追寻他的“道”,我们也可以理解导演陈凯歌也在追寻他的“道”。道士被迫下山,也可以当成导演陈凯歌被迫下海。

尤其是在如今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的影响下,陈凯歌导演作品要从文艺电影转变为商业化电影,这正是反映他“下海”后的抉择和心路历程。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8)

在很多年前,陈凯歌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小道士何安下的心态隐隐有相同之处:

“我生来这个世界,前十年尚称安稳,其后就遭遇激变。从崇尚朴素的年代,一直到奢靡的今日,我其实一直跟不上,也不以跟不上为耻。”

事实上,陈凯歌做导演前十年,的确可称得上安稳,可自《霸王别姬》之后,中国电影失去财政拨款,结束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这可称得上是人生突变,自此他也开始了,既想“不忘初心”搞文艺,又想迎合大众趣味的导演之路。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19)

但大多数作品,依旧不被大众所接受。

在对大众的影响力上,网络评论已经成为主导,这对陈凯歌这种一贯严肃的导演来说十分尴尬。在网络上,严肃如今成了件最可笑的事。

可无论如何,陈凯歌的大众文化试验能否成功,他对电影诗性的追求从未放弃过

当年在《黄土地》成功后不久,他曾谈到过自己的“初心”,他认为电影导演最重要的是通过电影表现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时代特征的敏锐把握”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20)

《道士下山》虽然背景是发生在民国,但如今社会的真实和时代特征也隐约可见。比如从崔大夫割双眼皮等细节,到故事中人物的服饰、发型,以及说话的方式,都有着现实生活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影片表现的浮世繁华背后的道德现实,和那些以前未曾言说的不堪,以及各色人的现实选择,都不完全来自虚构。

有头无尾、有尾无头、难以命名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好人未必有好报、壮士未必真英雄,师傅未必是慈祥的、恶人也是有慧根的,善良的人造成的罪过可能更大、俗人有时比豪杰更洒脱……

人世的真相荒诞不经,玄机暗藏

陈凯歌错位图解(是道士下山还是陈凯歌)(21)

荒诞的价值表现为具体的、真切的存在。不顾世俗的眼光,抛弃封闭化的、类型化的、平面化的电影模式,抛弃简单武断的道德评判,以混沌的心态去面对人世,这就是问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上恶评不也是荒诞现实的一部分?

在如今商业片云集的市场,自认为《道士下山》是一部值得再三回味的好电影,但它走的是一条既艰险又吃力不讨好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