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双春(湖南大学教授),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研究生看文献一般是看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研究生看文献一般是看什么(研究生还在头疼)

研究生看文献一般是看什么

文 | 文双春(湖南大学教授)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50期院长午餐会上,一位研一新生提问:怎样快速了解文献中遇到的许多陌生学术专业名词?

如果只是“了解”,这个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根本就不是问题——百度一下,秒知。

笔者想,这位研究生真正关心的应该是,怎样快速扫清阅读文献时遇到的各种不熟悉、不理解的东西,到达无障碍阅读的地步。

这样的问题,从笔者当研究生导师的第一天起至今,应该回答过无数次了。

科研新人的心得体会对新人应该最有帮助,所以转几位参加过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并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2012级本科生CW说:

可能每一个“菜鸟”在刚开始读英文论文的时候都会觉得极其艰难,极其晦涩难懂。我的深刻体会是,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也是考验自己耐心和毅力的时候。

记得当初老师让我精读12篇英文论文,那时我一放学就去读论文。第一篇我反复读了多遍依然是迷迷糊糊的,然而,读到第5篇时我的阅读速度已经大幅提升。最后读完全部12篇论文时,我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每一篇论文都能较容易地找出研究方向、创新点、关键参数、结论等。然后,我又把不同论文进行对比、总结,找出尚有提升空间的研究方向。

这一段艰难的经历让我收获很大,让我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013级本科生HL说:

进入这个领域时读的第一篇文献是英文的,我们几个人读得异常吃力,不仅仅是因为英语阅读上的困难,还有专业问题的困难。我们三个人常常一下午就只能验证文献里的几个公式。

一篇二十来页的论文我们从年前读到了年后。最后,看到Summary字眼的时候我们都欢呼起来了,仅仅如此也只是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

HL的合作者、2013级本科生LD说:

2016年春节我们没回去,看论文。家里人问过年都不回家干什么呢,也有点不理解吧。

整个春节,HL和我都待在学校。有时候抬头看看窗外的万家灯火,想着远方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然后又赶紧低头推论文里的公式。麓山南路上的小饭馆一家接一家关了,校园里渐渐听不见拖着行李箱离开的声音了。

HL和我在大年三十那天去湘江边看了一场烟花,然后回寝室吃泡面,继续推公式。当面临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完全未知的新领域时,能做的只有努力往前逼近。

2014级本科生CL说:

开始接触科研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本科生的积累不够导致文献看不懂。很多知识点没有见到过,没有听说过。一篇文献能看懂的东西很少,只能一点一点地攻破,看文章找资料,问老师问师兄师姐。

但你只要坚持下来,就会越来越轻松了。

研究生读文献照说应比本科生轻松,因为他们比本科生积累了更多知识。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道理正如2014级本科生LM所说,“科研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要认为要当自己的知识积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才可以创新才可以从事科研。从事科研并不需要有成套的知识系统,大多数研究者都是遇到不懂的临时去学。”

值得指出的是,本科生做科研的体会跟著名科学家的真经并无二致。

例如,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给科研新人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他在其著《知识大融通》中说,基本上,科学家并不是为了“了解”才从事“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了解。“为了快速抵达科学的前线,参与新发现的领域,科学家只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而经常对世界上其余的事物所知甚少,大多数的科学领域都是如此。”这正是女生LM表达的意思。

读文献尽管是做科研的重要一关,但它是典型的“只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也就是说,它属于学习范畴,还算不上科研。所以,读文献还不是科研中最难的事情。

如何尽快通过这一关?威尔逊在其另一本书《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引述高压物理创始人布里奇曼的话说:“科学方法是毫无保留地拼命尽力。”这话与如上所述几位本科生的体会如出一辙。

多年前,笔者也摸索出一个读文献的法子,用它拯救过不少被文献吓退的科研新人。

读文献如治慢性病,你不能指望吃一两天药或打一两天针就能治好。你得耐着性子一个接一个疗程服药,几个疗程之后才会有效果。

初学者读文献,不要今天跟昨天比,甚至不要这个星期跟上个星期比,那样你不仅感觉不到进步,还可能挫伤自己的信心。

当你坚持读一个月之后再跟今天比,你定会感觉进步不少。如果硬着头皮坚持读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保证你绝对今非昔比。

读文献,正如本科生CL所说,“入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但是挺过去,就是一片新的天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3608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