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区处于南部古中国农业文明和北方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之下。严格说来内蒙古东部隶属于满洲,当地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间的交替而不是游牧文明与中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行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山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二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至河套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入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入三万户人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行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力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东汉时期(25-220AD),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立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包括匈奴以及鲜卑)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再次建立。当朝皇帝仿效前人所为,征服了河套地区,并迁入人口。不过,唐朝国力衰弱后,这些举措也再次宣告失败。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区)当时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辽代)统治,该民族是发源于如今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立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区)。契丹后被女真族取代,女真族是今满洲人的祖先,女真族在满洲以及中国北部建立了金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立的西夏最终被其征服。1234年,女真金朝被灭。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 Xanadu)临近当今的多伦淖尔。当时,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统治着内蒙古地区。1368年,元朝被汉族领导的明朝驱逐之后,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万里长里。重修工程大致沿着当代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不过在河北-内蒙边界显著偏离)。明朝设三卫,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领组成。1450年土木堡事变之后,蒙古人从蒙古北部大量涌至蒙古南部。直至1635年,内蒙古为北元朝的中心。

艺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邻,总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简称“蒙”,省会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高原为主,大多数的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通称为内蒙古高原。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以及东胡人在此过着游牧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惯。蒙古人喜欢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人或是交往中有着献哈达的礼节,往往还会伴随着吟唱和祝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精确的概括为“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

内蒙古地理人文特色(内蒙古文化地理历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