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身在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得到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姨表兄卢绪章,在北京已担任旅游局局长一职。

说起这卢绪章,确实是我党的一个传奇人物,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就是以他为原型拍的。他曾是我党的一名王牌特工,打入国民党内部多年,被称为我党的一个“钱袋子”。建国后,卢绪章受到国家重用,不但出任了旅游局局长,还负责外资建设等工作。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1)

看到表兄如此受重用,60岁的包玉刚也急切地希望能回大陆看看,希望能为大陆做出点贡献。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包玉刚还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早前的数年里,大陆是不允许个人随便做生意的。而1978年的新中国,正处在一个选择的关键时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包玉刚不能确定。

想带钱回大陆做贡献,却不知从何入手,包玉刚急得不行。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妻子的名义给大陆发一份电报。

包玉刚的妻子与卢绪章的夫人是表姐妹,以她的身份发份电报,表达全家人想回大陆探亲的愿望,显然要更稳妥、更低调。

拿着这份电报,卢绪章的反应很敏锐,他立即报告给中央。最后,这件事传到了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耳朵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一个商人要回大陆为何会惊动邓小平,这是不是有点儿太夸张了?事实上,这一切并非这么简单。

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正是邓小平跟“船王”包玉刚之间的一段往事。包玉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确定好要捐款后,他提出了什么特殊要求?为何众人都不敢答应?邓小平又是如何果断决策的?

一:“船王”的钱,赚得并不容易

在人前,包玉刚是无比风光的。他曾是世界上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2位华人富豪之一,英国女王亲封的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等人也都给他或授过勋、或授过奖。

到1978年,业界公认的“船王”共有10人,包玉刚稳坐第一。业界好友们经常和他开玩笑称:一个商人该有的风光,你都有了。

但了解包玉刚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极度自律、极度节俭的人。他每天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从不打麻将、不喝酒、不抽烟。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跳绳100下、游泳20分钟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日日如此。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2)

至于绯闻之类的,他更是从来都没有过,与妻子黄秀英从来都是相敬如宾。对4个女儿,他要求则极为严格。有一次,女儿想让他买双红皮鞋搭配自己的红裙子,他却说:“我看还没破,路走正就够了!”

之所以如此自律和节俭,是因为包玉刚很清楚这一路走来,自己吃过多少苦、承受了多大压力。

包玉刚191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小商人。当时的宁波商人,属于我国商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包玉刚从小在父亲那里学了不少,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跟父亲在上海生活的包玉刚,无法在战火中继续上学,便早早地进入银行工作。因为早就对商界颇为了解,又踏实肯干,没几年他就成了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

世人都说“性命改变命运”,这个说法用在包玉刚身上,似乎很贴切。在当时的情况下,旁人都认为包玉刚如果继续在银行工作,那银行行长的位置就是他的。要知道,那可是上海市立银行的行长,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偏偏包玉刚是个极有“野心”的人。1949年年初,他居然向行长递上了辞职信,表示:要举家迁往香港,要闯出一片天地再回来!

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包玉刚的这一选择。而他和父亲,也确实为这次“任性”付出了巨大代价。初到香港的他们,一开始做进出口生意,从大陆购买肥料、干货都等特产运到国外卖。

在包玉刚看来,做这些事既利国利民,利润也不少,远比坐在银行更有挑战性,所以他样样亲历亲为。遗憾的是,没过多久,我国就开始决行国家统办土产出口,包玉刚的进出口之路被彻底堵死。

一下子,在商场打拼多年的父亲包兆龙,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而包玉刚则很快找到了新出路:做航运生意。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3)

当时的航运界,基本上是老外的天下,国内涉足的人极少,所以父亲包兆龙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经不住儿子苦口婆心地劝,才勉强把家底掏了出来,父子俩一起征战航运界。

那段时间,为了借钱买船,包玉刚是四处借钱。他曾千里迢迢跑到英国找昔日老友帮忙,但朋友们一听说他要去做航运,个个都变了脸色。甚至,有朋友拉着他的衬衣说:“玉刚兄,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别连衬衣都赔进去!”

好在,包玉刚最后找到了一家银行贷款,才勉强凑足了70多万元,买下了一艘排水量8200吨的旧船,这是他人生的第一艘船。

此后,包玉刚开始了自己的开挂之路。到他写信给表兄卢绪章时,他的船队拥有数百艘船。他每一次的大小动作,都会在业界引来震动。就连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见到他时,都不得不说上一句:“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二:包玉刚回大陆捐款时,提出特殊要求

人人都说包玉刚有钱了、有名了,家庭又幸福美满,应该满意了。但在包玉刚心里,却始终有一个心结:祖国还不够强大。彼时的香港,商界都得看英国人的脸色,中国商人去银行跑贷款和英国商人去银行,完全是两种待遇。

这一切,包玉刚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深知唯有祖国强大了,华商才能真正被人看得起。

1978年,包玉刚以妻子的名义给卢绪章发完电报后,就在香港焦急地等待消息。而这件事之所以惊动中央,引起邓小平的注意,无非两个原因:

其一,包玉刚在香港华人界的影响力太大,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惹来大量巨商、媒体的注意;

其二,当时邓小平正在下着改革开放的“大棋”,要走好这第一步,太需要像包玉刚这样的商人、

因此,邓小平当众表态:“船王要回来,好事嘛!”。随后,他马上授意专门负责侨务工作的廖承志复电:“热情欢迎包玉刚夫妻回大陆!”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4)

收到复电,包玉刚欣喜万分。1978年10月,包玉刚推掉其它工作,带着夫人踏上了北上的飞机。此次回来,包玉刚敏锐地感觉到了大陆的改革气息。特别是跟表兄卢绪章谈过后,他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于是,在1980年3月,他正式受邀到北京商谈航运合作事宜。整个会谈的过程,是极为融洽的。期间,包玉刚说了这样一句话:“北京缺少旅游饭店,我来贡献,就在北京建一座旅游饭店!”

为建好这座饭店,包玉刚愿意出1000万美金,保证饭店光是客房就达到300间。并且,他还愿意另捐1000万美金,在上海建一所现代化图书馆。

但同时,包玉刚也提出了一项特殊要求:饭店以我父亲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

在前文梳理包玉刚的发家史时,我们就能发现:父亲包兆龙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若非有他的支持,包玉刚根本走不到这一步。包玉刚提出这一要求时,老爷子已经80多岁了,做儿子的想在捐助祖国大陆的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表表孝心,似乎没什么不对。

但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员,都不敢立即答应。于是,这1000万建饭店的钱,一时间竟无人敢接。一边拿着钱,急切地等待回复;一边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这种局面,把负责主管旅游饭店建设工作的庄炎林急坏了。

于是,他马上找到了负责管理侨务工作的廖承志,希望他能定夺。这下,则轮到廖承志着急了,他在屋里来回踱步,不知该怎么办。从内心来说,他和庄炎林都觉得包玉刚的要求并不过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肯定是会有人不理解的。

廖承志明白,就算他答应下来,将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到时候,他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说清楚的。思来想去,他认为这个事还是要请邓小平做决定。于是,这件事又被他上报给了邓公。对于这件事,邓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顶住压力,一锤定音拍板:

其一,邓公指出:人家无偿捐款1000万美金,这是对我们的建设很有用的事,何乐而不为?

包玉刚一次性捐款加起来共2000万美金,确实是个罕见的大手笔。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笔钱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其二,邓公指出:人家讲孝心,想借此表达对给予自己生命和教育自己成人的父亲的深情和谢意,是好事嘛,我们共产党人要讲人情啊,何况人家对我们有贡献,纪念纪念应该!

在世界范围内,以自己亲人命名的医院、建筑物有很多。从这一点来说,包玉刚的要求也并不过份。更何况其父包兆龙一直热心公益,曾资助多名年轻人深造,在社会上美誉度极高。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5)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邓公还特意公开表示:“别人不同意,那就由我出面接受这笔捐赠”。同时,让包玉刚更感动的是,邓公还特意大笔一挥,给题下了“兆龙饭店”4个大字。要知道,邓公平时可是不轻意题字的。而他给外资饭店题名,这也是唯一的一次。

三:邓小平此举有多高明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包玉刚2000万美金捐款的事,到邓小平一锤定音也就结束了。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后来的很多事都证明,当初邓小平的决定有多高明。

与大陆方面越走越近后,包玉刚在香港更是“大刀阔斧”,做了一系列让华商扬眉吐气的事。

自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商人一直碾压华商。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华人巨商纷纷崛起,让英国商人们颇为头疼。但彼时,还没几人敢跟英国商人在大事上公开叫板。而包玉刚,就是那个敢对英国商界说“不”的人。

包玉刚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最大的码头九龙仓。只要能掌握九龙仓,那就是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资装卸和储运业务。于是,包玉刚花巨资买下了九龙仓20%的股份,强势进入九龙仓董事局。

英国人一开始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毕竟当时他们占股更多,大事小事还是由他们说了算。直到1980年4月,包玉刚通过各种收购股份后,份额占到了约30%。这下子,英国人真的慌了,他们意识到这个宁波来的华商“来势汹汹”。

英国人马上找到汇丰银行,让他们拿出足够的现金,准备踢走包玉刚。当时,包玉刚正在欧洲,英国人想趁他不在,秘密把这事就给办了。

这一情况,很快就传到了包玉刚耳朵里。他一面假装自己仍要在法国度假,还对外称自己要去拜会一下墨西哥总统。但事实上,他已筹集大量资金,秘密回到香港。

几个小时后,当他出现在记者招待会现场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到当铺里转了一转。而后,包玉刚在谈笑间调动了21亿资金,以极快的速度,将英国资本打得再无翻身之力。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6)

包玉刚的这次与英国人“叫板”,如今已成为商界的一个传奇事件。而在当时的香港,更是给了无数华商足够的信心,让他们有勇气跟英国人在各行各业斗上一斗。

大家别以为,这只是商界的事。事实上,最终这些事都与一件大事息息相关,这就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

早在1974年,毛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就曾明确表示过:“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24年!”当时,邓小平等人也陪同在座。毛主席指了指邓小平等人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他们的事情了!”

此后,香港问题就成了邓公心里最大的牵挂之一。

1982年9月份,邓小平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间,曾有过一次世界瞩目的会谈。这次会谈原定为1个半小时,但最后因为两方争锋相对,足足延长了50分钟。

当时,撒切尔曾这样吓咱们: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她抛出这样的言论,无非就是要表达:要想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让英国人来管治它。

撒切尔之所以敢这么“恐吓”我们,是因为进入80年代后,当我们正在为香港回归进行一系列谈判时,英国人却时不时在香港散布各种说法。

因为缺乏信心,当时香港出现了不少资金撤离、人才外流的情况。对英国人来说,这样的结果正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想以此为要挟吓得咱们不敢推进香港回归。

在这种情况下,因捐款一事而对邓公颇为钦佩的包玉刚,为稳定商界做了很多事,他频频高调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方面,他痛批某些人“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出卖香港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一次次在香港加大投资,并多次购买大陆产的船只后,公开表示:“我们不能悲观,无论在航运业还是地产业,我们没有理由停步不前!”

事实证明,邓公果然没有看错人。后来,为表示大陆对包玉刚的支持,邓公曾多次接见他。1985年,兆龙饭店竣工时,邓小平还亲自出席剪彩仪式。

巨额捐款(1980年一巨商捐款前提特殊要求)(7)

1986年,邓小平在又一次接见包玉刚时,特意请他转告香港商界人士:“国家不会不讲信用,大家齐心协力把基本法搞好,前途就更有保证!”此后,包玉刚每每谈到回归问题,总是念着4个字:相信祖国。

当包玉刚信心满满的样子,一次次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时,所有人都意识到:邓公当年同意他以父亲之名命名饭店,是多么高明之举。可以说,邓公用一件小事赢得了一场“大战役”的胜利,可谓四两拨千斤。

除了助力香港回归外,包玉刚还特意向邓公提出,希望在老家宁波办一所大学。邓公很高兴,赞扬他这是有见识。1985年10月份,仅一年时间,宁波大学便举行了奠基典礼,包玉刚捐资高达2000万美金。

一个自己不舍得吃穿,连女儿小时候买鞋的钱都要节约的商人,在无偿捐钱给祖国这件事上,却从未含糊过。这样的人,自然值得邓公赏识。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病逝,享年73岁。邓小平特意发来唁电,称其“功在国家”!

尾声:总有人不清楚,为何邓公总有一呼百应的力量?为何包玉刚、霍英东等爱国商人,每每提到邓公时,总是由衷地佩服?在梳理了邓公与包玉刚的这段往事后,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8个字:真诚待人,高瞻远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