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法官札记(海华青咖千案琢磨)(1)

青咖关键词:先就“业”后择“业”、自我管理、以终为始

在最近完成的海华永泰各业务委员会换届中,张顶被推选为新一届金融业务委员会副主任,是业务委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最高峰时,一年办理案件6000起,这是青年律师张顶从业9年目前创下的个人纪录。这与业务特性相关,更是强大的自我管理造就的快速成长。以金融为执业领域的张顶,天生对数字敏感。他能快速说出当年从武汉来上海的日期:2013年5月19日,第一个月领到的工资:1315元。而律师的梦想,起源于高中时一次刑事庭审。

01

一次刑事庭审,是一个少年的律师梦

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缘,张顶坐上了刑事庭审旁听席。谁也没想到,旁听席上的少年向法官提出了一个问题,把法官问“懵”了。这个胆大的少年,就是张顶。虽然问题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但张顶还记得法官在判决时考虑了自己提出的因素,并给予了解决方案。他说,提问只是出于天生的“保护欲”,这段经历让自己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律师。

如果说每个“大男主”在故事的开头都要经历一番欲扬先抑,对张顶而言,“剧本”在这一部分上花费了诸多笔墨。当“旁听”少年从法学院毕业,突然发现前景或者说“钱景”并不美妙。张顶回忆道,2013年时,武汉大部分律所不给律师提供工资,或者只给一两千。而且竞争特别激烈。张顶说当时经常面临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而自己在学历和学校上并不占优。一次面试完毕,他问边上一名武大法硕:你工资开多少?对方回答:一千。张顶心想糟了,自己提了两千……

在几乎一筹莫展之际,海华永泰从上海向他递去了橄榄枝。大二时,张顶曾到海华陈峰律师团队实习。毕业时,陈峰律师正式邀请他进入海华工作。张顶说:海华对我有知遇之恩。

02

火炼真金,为自己“开挂”

2013年5月19日,张顶坐了15小时硬座,第二天中午到达上海。匆匆吃过饭,下午他就进了海华位于裕景7楼的办公室,第一项工作:整理档案。张顶说:结果第二天就开始加班,一直到现在。张顶说海华有一本“神奇”的本子。每天最晚关灯离开办公室的人要在本上签自己的名字。他对这种记录方式感到不理解,但如果你翻开这本“神奇”的本子,上面连篇都是“张顶”。

青年法官札记(海华青咖千案琢磨)(2)

如今在为新人律师进行职业分享时,张顶会建议先就“业”后择“业”。这个“业”指的是律师的执业领域。当年,得海华“知遇”来到上海,但接触到的市场开拓业务和自己想象中的律师工作几乎截然不同。他说,执业初期,角色定位就是接触什么学习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思考今后的方向,不断调整。过早定位以后的执业方向,往往没有期待可能性,也忽略了市场选择的重要性。

律师,是一个高效能人士集合的职业。张顶说自己是“努力型”选手。没有C位出道,那就为自己“开挂”。而“修改器”唯有“勤奋”二字。张顶说自己是“劳碌命”,在整理代理思路时,他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总结。遇到疑难复杂案件,他会采取穷尽案例检索、穷尽法规检索、进行模拟法庭来准备,往往还会准备庭审提纲和初步的代理或答辩意见。不计时间代价,只求最佳结果。此外,张顶坚持每天阅读10篇专业文章或案例,保证全年3000万字的阅读量。

一个细节,张顶的细致周到和“勤奋”甚至体现在采访准备上。拿到采访提纲后,他用一天时间准备了整整六页素材。见面时,他对笔者说:现在这个情况,我担心随时会有事情发生,导致采访无法进行。这样即便没有面谈,稿子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完成。

谈到自己最难的时候,张顶说有段时间既要办理案件,同时又忙于应付各种招投标,还要扩充团队、让新人尽快融入。当所有事情积压在一起时,就很容易情绪崩溃。他的应对策略就是分清轻重缓急,外加疯狂加班。事情一件一件的消化,无助感也会随之一点一点消退。他谦虚地说:能力不够,时间来凑,事情总能解决。

03

以终为始,只为追求最佳目标

律师的目标是什么?“打赢官司”似乎是个天经地义的答案。但张顶认为,这并不是最佳的答案。张顶介绍了自己曾代理的一起涉票据商业保理纠纷案件。这是一个情况复杂的新型金融案件。根据请求权基础不同,当时在诉讼方案上有多种选择。如何选择代理方案,就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案件的诉讼风险及执行风险,确认本案唯有被告三保证人具备还款能力后,张顶果断做出选择,放弃了“票据追索权”这一诉讼风险低、但回款可能性亦极为渺茫的诉讼方案,选择了基于保理合同提起诉讼。

张顶说,如果为求胜诉率而选择了风险低的方案,最后变成执行难,那么胜诉判决书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客户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决定方案后,就要预判各方应诉策略并作出应对。此时,张顶显露了“攻击型”本色。通过预判各方立场,他利用其“祸水东引”的心理,引导被告互相敌对,合纵连横,巩固己方优势地位,令风险消弭于无形。最终,原告赢得了法庭的支持,案例有效维护了保理商的合法权益,并为“票据保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引导。这一案件也入选了2019年度上海高院金融商事审判十大案例。

在办案过程中,张顶及团队也形成了“催 诉 执”的工作法。客户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诉求能不能得到满足,什么时候得到满足。而这不一定要按照传统思路去进行诉讼。通过调解、谈判去化解,有时更能加快处理进度。张顶说,这也契合了国家如今提倡的诉源治理、多元解纷理念。

04

不断加固业务“护城河”

口碑是金融律师的生命。张顶说,金融行业圈子不大,甚至可以说非常小,行业交流与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因此,业务口碑好坏,直接决定你是继续赢得客户,不断扩圈,还是直接丢掉客户,自此列入行业黑名单。

他表示,虽然对传统律师而言,口碑也很重要,但一两个案件或许还不至于带来灾难性影响。而对于金融业务律师来说,一两个金融客户的负面评价,或许就能让这个团队甚至是整个律所付出代价。因此,金融律师的服务水平必须持续在线,业务知识积累与不断更新是不二法门。

青年法官札记(海华青咖千案琢磨)(3)

首先,专业能力必须扎实过硬。这里不仅要求团队人员精通民商法、诉讼法、执行等规定,也要对整个宏观经济及金融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保持对银行金融业有关资讯的动态关注,形成不断更新的知识库。

其次,业务开拓必须围绕客户痛点进行。金融业务开拓既可以是在传统业务中进行创新发展,也可以是在新金融领域弯道超车。不管是从哪个思路切入,根本就是要以能解决金融客户业务痛点为目标。

第三,金融业务复合性较强,要在变革中寻找突破。最近几年,张顶一年办理个案约40至50件、系列案件上千件,可在全国多家法院同步开展“催 诉 执”一站式法律服务。开发的“案件云”系统被整个律所使用,提高办案效率。当然这也得益于整个团队的协作。

后记

张顶的职业生涯从海华开始,在海华塑造了执业习惯,确立了执业方向。他的发展目标也与海华深度绑定:让海华金融形成全国服务网络,让金融机构的需求可以“足不出海华”一站式解决。为此,他正积极参与金融业务委员会工作,发挥青年律师的力量。

高强度的工作和严格的自我管理,让这位90后用自己的话说有些“低气压”。好在,疫情后NBA球迷张顶每周都会参加海华篮球队的活动。下周在场上,也许你就能见到他!

青年法官札记(海华青咖千案琢磨)(4)

青咖介绍

青年法官札记(海华青咖千案琢磨)(5)

张 顶

海华永泰高级合伙人(有限权益)金融业务委员会副主任

张顶律师擅长金融产品交易结构设计以及诉讼和执行,多次受邀为银行及众多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培训,协助客户实现合规、平稳运营。代表客户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阿里巴巴、京东金融、微众银行等。

曾获荣誉: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颁发“2020年度优秀律师”、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颁发“2020年度贷后诉讼合作共赢奖”、建设银行上海分行颁发“2019年突出贡献奖”、平安金服颁发“2017最佳诉讼回收贡献奖”、海华永泰“优秀党员律师”“青年律师之星”称号。

编辑:赵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