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盼望着快快长大,认为长大后便可以干好多大事,可是长大后却又想回到孩提时代,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活着太累……

上大学之前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上了大学后,却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而就业之后,才发现这只是刚刚拉开烦恼的帷幕而已……

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或者那样的困难,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正如《庄子》中说的那样:自古成大事者,都会经历两种困境,战胜后方才会有出路......

到底是哪两种困境?

且听我细细道来......

庄子对人的忠告(庄子自古成大事者)(1)

一,刚掩而困

《庄子》曰:刚掩而困

意思即:自己一身的才能,却被掩盖,忽视了,得不到重用。

面对此种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举一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蒲松龄与他的《聊斋志异》

说起蒲松龄,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清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据说他的那本名著《聊斋志异》,当年可是差点挤掉《红楼梦》成为冯梦龙口中的“四大奇书”之一。

蒲松龄出生在崇祯十三年,19岁参加科考时,已是顺治十六年(明朝已经变成了清朝),不过,蒲松龄却并没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响,在县、府、道三试中均获得了第一名,毫不费力的一举中第,考中了秀才。

然而,也不知道是时运不济,还是庚子年的缘故,顺治十七年(庚子),也就是1660年,蒲松龄信心满满去参加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之后蒲松龄的科考生涯,便像开了挂似的屡试不第:

1663年,应乡试未中。

1672年,秋应乡试未中。

1675年,应乡试还是未中。

......

一直到1712年,都已经72岁高龄的蒲松龄仍旧乡试未中,主考官都看不下去了,便就给他补了个贡生(保送)。

庄子对人的忠告(庄子自古成大事者)(2)

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可说是仕途极其不顺的一生,从20岁参加乡试,一直考到72岁古稀之年,连举人的边都没摸到,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蒲松龄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上学的料。

可是,你能说蒲松龄肚子里没有“货”吗?

当然不能,蒲松龄若是没有才华,也不可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的旷世名著......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主考官不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对他的有些“观点”不太认可而已。

有一身的才能,但却被掩盖了,被忽视了......这就是:刚掩而困

然而“刚掩”,却并没有“困住”蒲松龄,从1663年第3次乡试未中之后,蒲松龄便开始收集有关神怪题材的民间资料,为小说创作做起了准备。

1697年,经过5次乡试未中之后的蒲松龄已基本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

后来,一直到1715年去世,蒲松龄都一直在做着两件事:乡试与著书。

虽然乡试屡试不中,但蒲松龄却在著书立说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婚嫁全书》《省身语录》《怀刑录》以及农业方面的书籍《农桑经》,医药方面书籍《药崇书》的问世,都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面对“刚掩”,蒲松龄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勇,俗话说: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正是由于蒲松龄的这股子执拗劲,令得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了一代文学巨擘。

庄子对人的忠告(庄子自古成大事者)(3)

小结:“刚掩”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怀才不遇”,其实不光是蒲松龄,我相信现在很多朋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某某货运公司内,王师傅明明是沪深线的老司机,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处变不惊的能力,然而老板却因为一些成见“放弃”了王师傅,而选择了刚来公司不久的李师傅,结果,王师傅受不了气辞了职.......小张业务能力很强,却一直得不到公司的重视,干了十年,职位未升,薪水也是原地踏步踏,然而小张并没有气馁,他一直坚持着,不断的努力着,十年后,公司换了老板,小张的业务能力也终于得到了肯定,就在公司准备将小张提到业务总监位置之时,小张却提出了辞职,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这就是他这些年一直坚持,努力的结果。

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一身的才能,被掩盖,被忽视,要懂得隐忍,切不可操之过急,是金子总有发光之日,不要怨天尤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二,尚口乃穷

《庄子》曰:尚口乃穷

意思即:即使有一身别人不知道的才能,自己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说出来没有人听,做出来又没有人信......

面对此种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举一个反面例子,您就明白了:

《水浒》中的宋江:

宋江无奈杀死阎婆惜后,在发配到江州的途中因种种“郁闷”,而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在浔阳楼喝闷酒,这酒一喝,酒劲便上了头,于是他就在墙上写下了“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得凌云之,敢笑黄巢不丈夫。”四句“打油诗”,啥意思呢?

就是说:我宋江人虽然在吴地(江州)服刑,但心却在山东(梁山),如今在江湖上四处飘零的我常常慨叹岁月蹉跎,如果哪一天,让我宋江一飞冲天,实现了雄心壮志,我一定会嘲笑黄巢的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

庄子对人的忠告(庄子自古成大事者)(4)

实际上这首打油诗,也就是信笔涂鸦用来宣泄心情的即兴之作,根本没有什么其他“含义”,然而,被居心叵测的黄文炳看到后,就不这么认为了:

黄巢是什么人?

不就是唐朝的反贼吗.......把反贼写在诗中的人,自己不也就是反贼吗?

什么逻辑?估计也只有奸妄之辈才能想得出。

不久后,得到黄文炳“密报”的知府蔡九便派人抓捕了宋江......结果,若不是梁山、揭阳、江州三路人马齐聚,劫了法场,恐怕宋江早就成了刀下冤魂。

......

宋江这个人有才吧......当然有,如果没有,梁山也不会想方设法的请他去做头把交椅。然而一心想报效朝廷的宋江,最后只做了一个小官,甚至最终还落得个发配江州的下场......这就叫做:尚口乃穷——即使有一身别人不知道的才能(能当大官,而不仅仅是一个押司),自己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说出来没有人听,做出来又没有人信......

结果,宋江是这么做的:浔阳楼纵酒题诗........将所有的愤懑与不满,通过不恰的方式在不恰当的地点释放出来......

庄子对人的忠告(庄子自古成大事者)(5)

小结:“尚口”其实也就是“百口莫辩”,就好比是一个已经在公司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等着被裁的员工,遇到这种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

自然是:另辟蹊径......不能在一根绳子上吊死呀!

就像宋江,梁山早就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却“不从”,最后,又不得不“入伙”,这又何苦呢?

明知道前面没有光明,死路一条,为何还要梗着脖子往里钻呢?

总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庄子》说得对呀:自古成大事者,不战胜“刚掩而困,尚口乃穷”两种困境,又怎么会有出路呢......您说,对不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加讨论!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