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河南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传统习俗都是不尽相同的,上篇文章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婚嫁的相关风俗习俗,今天给大家介绍下我们林州的【丧葬】传统文化习俗,搜集资料均来自网络,文中偏颇的地方还请大家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看到此文章的朋友对我们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民间称埋葬死者为“办白事”,贫民以孝为重,轻殓薄葬,富户则重殓厚葬,所以有“穷家埋人,富家埋银”之说。下边给大家详细介绍每个流程。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1)

【茔地】茔地的选择,山地取“两脉夹一峡,栲栳椅子(地形)最为佳”;川地是“远望脉绕,近看水过”。立莹由始祖起,长子居左,次子居右,三子两边自由,若四个儿子或四个以上者,单数居左,双数居右,依次而排。老人健在,晚辈丧生者,不入茔地,临时散埋是在土崖上挖洞存放,民间称“土窜堂”,二是在地头用砖垒成棺材状,称“柩起来”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2)

【圈墓】坟墓结构多系石砌拱。入茔的墓有两种。一种是按棺材大小呈长方形平顶,称“金瓦甃”。另一种是拱顶,称“圈甃”。墓的深浅要根据地形、土质、水向而定,一般为两米多。宽窄则根据妻室多少而定,以妻室多少叫“三棺堂”“四棺堂”。老人健在时准备的墓叫喜墓,一般选择闰年阳春年甃墓,民间叫“甃喜墓”。甃好后,墓堆上要插小红旗,不立支锅石,逢年过节不烧(压)纸。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3)

【做寿棺】墓成后,还要筹做寿棺,也叫合喜材。寿木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民间有“人死难得柏木方,桐槐木也排杨,实在没法用樁杨(木)”。除柏树植于坟上外,一般人家都要在自己院内植槐树和桐树,准备下自己的木材。一般的棺厚2.5寸,阳春年闰月做成后放至阎楼上,有的还用寿棺暂作壸粮储物器具。

【做寿衣】寿衣主要由已嫁女筹做。男女寿衣均有贴身单衣,外穿棉衣,棉外着袍。女子还有一件蓝面绣花绸裙。男冠乌纱顶缨帽,女为米长的青丝带;男穿厚底乌色高筒靴,女穿黑面绣花鞋,还有蓝色丝绸腿带。褥子由儿媳做,被子女儿做,叫做“铺儿盖女”。一切准备齐全,交给老人过目,老人满意即珍藏起来,不合适合另做.

【抬铺】病人将要断气时,要马上把他铺的毛毡抽掉。认为“断气不抽毡,来世转牛毛”。儿女及亲戚马上给他穿上寿衣,边穿边喊“爹(娘),穿好衣服……。”然后把他抬到外间草铺上,草铺不准乱铺,铺草要顺铺,以区别阴阳。最后将枚铜钱放入死者口中,名为“口噙钱”。断气之后,即用白纸蒙其面,将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麻丝缠脚,称“绊脚绳”;头枕鸡鸣枕,身上盖红绸大被子,旁边放一小陶瓦盆称“老盆”。然后用竹帘将室内神位遮住,还要请人看黄历,看是否重丧(即死两个人)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4)

【烧马和压纸】把死者抬到草铺上后,便立即由死者儿女或本家长辈将准备的一匹纸马(称驮魂马,也称黑驴)放在大门口,在马旁放一凳子,子女孙侄等人跪在周围,将纸马点燃,让死者阴灵骑马奔地府。烧马前,在场人均不哭,只喊“××把马骑好呀!”稍后,在场人一齐叩头,大放悲声。烧完驮魂马便进行压纸,不分黑夜白天,由一长辈前边引路,孝子(长子)手托条盘,内铺一张白纸,上放黄表、香箔等,一路痛哭,至“五道庙”或十字路口,跪地上香,将白纸用一土或石块压在没人注意处后回家(现在也有压在死者身边的),回家时不准哭。揭纸在出殡前一天晚上夜静时进行,原班人前去揭纸,将压的纸取回。去时不哭,回来时痛哭,民间有“压纸去时哭,揭纸回来哭”之说。此说相传源于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能使人起死回生、终日奔波。为了少走弯路,药王就叫老百姓写上死者的姓名、地址,压在十字路口,他见到后即往诊治。药王碰到的死者白纸的都救活了,未碰到的就死了,于是后世有了此举。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5)

长辈去世的当天,一早出门的儿子,见人须跪地叩头,表示尽孝。并且在村中十字路斜口粘上谢帖(见图)意指告诉街坊邻居家中居丧,请大家帮忙。写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母亲先亡者,写哀子×××,第三种是父母双亡后写孤哀子。

【报丧】出殡时间决定后,由丧事总理派人向各亲友报丧,言明谁不在了,那一天出丧。之后要成立理丧班子,设总理(礼房总管)、土工等,总理是丧事最高领导机构。成立后,孝子权限上交,俗谓“孝帽踏头,一切听凭安排。”死者家里首先白纸裱门,宣告居丧。死者直系晚辈和亲属要穿孝服,男子头戴孝帽,女子戴孝巾,均穿白衫,其余晚辈按辈数加冠,儿子、孙子加白,重孙为黄,玄孙为红。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6)

停丧一般三天,也有特殊情况停丧五天或七天的,叫“排五”、“排七”。停丧期间土工是最关键的人物,尤其是“短三”(指三日出殡)为按时完成墓地工作,一般分班轮换,为慰劳土工艰辛,有“半晌一小饭,开饭头把杓”之礼遇。挖墓开始时,孝子要到坟地安排好具体地方,并在这个地方祭奠后先掘三下,撩三锨土,土工才动手挖。墓道挖成时,女儿、儿媳(一般成双、一女一媳或二女二媳)要身穿重孝,携带灶具到挖好的墓中烙饼分吃,并将所带香烟犒劳土工后才能上来。此称“暖房”,“暖房”一般在出殡当天进行。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7)

【请灵】已有一老者先死的,要请先亡之灵回来受礼,一般在出殡前一天傍晚进行,去时托一位牌,上写其名讳,到祖坟上后,将位牌放死者坟边,从地上抓一把土向空中一扬,“亡灵即随之回家”。回家后将位牌放到灵棚或死者身旁,与新亡之人一同受礼。有早故子女的,也用此方式请灵,回来放在尸旁守孝。

【搭灵棚】停丧第二天,要搭灵棚,多用竹帘或布幔搭成。前面挂家谱(家布),并按死者辈数排位将其名填入家谱。棚中央写“奠”字或挂死者照片,黑纱装饰,两边贴挽联。

【请乐队】出殡前一天晚上至出殡结束,要请乐队,称“请响子”有一班的,也有两班般两班。晚饭后开始奏乐,吹至三场,后由闺女、侄女、干儿向乐队加场、加钱(场钱随意定),此举称“吹棚”。

【入殓】出殡前一天晩上夜静时,将棺材抬至死者身旁,棺底摆上“七块白纸”(棉纸),每块白纸上放一个小钱(铜钱),白纸和铜钱一般都摆为一顺,表示后代“发达兴旺”然后放上黄褥子,由子女及亲属将死者抬入棺内,被子盖身,再将死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放在尸体两边,再放一把杆草,为“隐身草”。掀开蒙脸纸,放在死者脸旁,去掉口噙钱,拴在死者领口上,解去绊脚绳,不盖严棺盖,待后家和亲属向死者告别。

【夜祭】晚辈要在这天夜里通夜守灵,插香、烧纸、续灯告别。(腊),哀悼七次,直至天亮。期间,子女要在老盆底上用锥子钻孔,有几个子女钻几个,越多越好,意为不要让死者到阴间多喝迷魂汤,免于受罪。

【吊唁】出殡当天,孝子手持哀杖,跪于灵棚一侧,孙侄们戴孝,依次跪在两旁,礼厢(走棚,由一老汉担任)居于灵棚前侧,礼谢吊客。女儿、儿媳、孙侄女们守在屋里灵棺旁哭拜。凡死者亲属,皆蒸大花糕、枣山(称早仙,早日成仙),由两人抬着去吊丧,枣山上放烧纸,吊客至门口时,由接礼(接供)之人击鼓通报,另一接礼人领吊丧人到礼房报所来男、女吊客各几名,礼房开赏钱,并按人数撕孝(领孝)。摘完祭品后,孝子要向吊唁亲戚酬谢,并将谢帖(见右图)放入亲戚竹筛内(现在多用高粱杆锅盖为供具)。谢帖和吊唁中的谢帖有相同之处。详见谢。此间,近房邻居特做四碗汤面(现改为四月8个烧饼或麻花),向死者祭奠。后家一般约在日十一时三十分到达,其它亲戚也基本到齐。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8)

【烧纸】烧纸在午饭后出殡前进行,要向死者作隆重告别仪式,民间通称“烧纸”。烧纸由司仪人(走棚)两人主持,孝子跪灵棚两侧,一名女婿(一般用长女婿)身着重孝站灵棚右前侧,执行赔吊“工作”。烧纸开始,乐队奏乐,先由老后家(死者表兄弟、表侄儿)、后家依次进行。司仪人员一名倒酒(以水代酒),一名点黄裱,吊唁人灵前就位,先揖后跪;接酒三盅洒地,名曰“奠酒”,然后五体投地,悲声大哭,这时执行赔吊女婿同事和吊唁人动作顺序,一一跪、磕、哭、站,直进行到底,此举有些戏要(事摆、捉弄)女婿的意思。司仪人高喊:“请哩……”意指吊唁人致哀,然后磕头四个(点四下头,民间有神三鬼四一活人之说),起立,司仪人续一声“孝子还礼……”两旁孝子就地爬前一步,朝吊唁人深叩头,示意感谢,然后收回原地,司仪人再喊“照磕”。这时后边一位和死者同辈(或大侄儿)的,向吊唁人双手作揖,深鞠躬,吊唁人作揖回敬。这种方式,从亲戚到自己和邻居,轮一轮,直至烧纸完毕,准备出殡。

【出丧】出丧前,由孝子给死者净面。舅家(后家)要启盖验棺,查看死者的穿戴。此时,孝子和理丧者最怕后家找麻烦,之后,钉棺人快速钉棺,儿女亲友大放悲声,喊“××躲钉……”。钉棺结束,儿女由人挽至门外。抬棺人赶紧将棺抬至门外,放在两条长板凳上,所有出殡者(蹿搭)各就各位。在家收拾之人,将蒲草搂出村外烧尽。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9)

出殡时,一老汉在队前手托箩筐,内盛有白纸剪成的纸钱、黄纸、元宝、麻丝、打狗饼、麦麸、油灯之类,沿路撒放,俗语称发“买路钱”,后跟纸扎乐队,出殡起步出殡开始,长了手端“老盆”手拿哀杖,肩扛领魂幡,脖挂饮食罐(衣禄罐),上放一馒头,肩上挎丈二白布,拽着灵棺,俗称“拉灵”。一般由女婿搀扶孝子行进,俗称“搀孝子”。至门外,孝子面向灵棺跪下痛哭,起棺走动时,孝子将老盒朝灵棺头端一下摔碎,此为继承财产而设。孙侄们跟在孝子后面拉灵,灵棺后面,女儿、儿媳、侄女等披麻戴孝,两人一对,跟灵痛哭。若有早故父母之位牌,出殡时,将位牌放一椅子上,两人抬着,前边一孝子同样拉灵痛哭,随出殡队伍而行。若早故子女,出殡时,晚辈托位牌随着送殡。

【腰祭】出殡队伍行至村外或十字路口,后家(舅家)要在灵棺前再烧纸祭奠、叩头礼拜,作最后告别,称“腰祭”。孝子叩头回谢。祭毕,后家直接回自己家,不去死者家,其余人至坟地。

【入葬】灵棺至坟地,孝子拉灵快跑几步,俗语称“抢葬”。然后入葬,孝子下墓,调正棺木方位,把长嘴灯放至棺头、饮食罐放至棺尾,在放此二物之前,长子要用小石块将灯和罐上的某一个耳朵敲掉,掉于不掉,只许敲一下,以敲掉为好,但不准把灯、罐敲破。然后用石封门(顶)。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10)

填土时,孝子和直系亲属要先填三锨土,并撤五谷“让亡灵保佑后代生根兴旺”。待众人将墓埋好,孝子安放支锅石,将纸幡插于墓上,花圈置于坟前,其它纸扎烧毁。众人从坟地回家,至死者家门口时要在水盆里转一下刀洗一下手,此举认为可驱邪,主家要款待大家,感谢大家的帮忙。


葬后祭礼

【谢孝】谢孝埋葬后的第二天,孝子要带舅家来祭奠时带来的枣山到舅家谢孝。

【复三】复三埋葬后的第三天,女儿、儿媳要身穿重孝,起早到坟上烧纸、烧香、痛哭,然后培土修坟,俗称“圆坟”。

【做“五七”】做“五七”人死后,七天为一循,五循之前,每循都要上坟小祭,“五七”是丧后的第一个祭礼,但在五循之内,有几个孩子不做“几七”,一个孩子不做“一七”,二个孩子不做“二七”。一般出殡时就将“五七”之日用文字公布于众。“五七”日住是五乘七等于三十五天,有几个孩子就减几天,即是如子好逢节日或忌日,宁短匆过,民间有“短五七,长周年”之说。做“五七”时,男女均穿白鞋,亲朋好友共同前来祭奠。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11)

【做百日】做百日人死一百天,儿女们要到坟上哭悼死者。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12)

【做周年】做周年人死满一年为一周年,一般做一至三周年和十周年,亲友带花糕和祭品到坟上祭奠。死者亡故二年内,春节对联各不相同。一般头年灰(不贴),二年黄(用黄纸),三年头上红堂堂(用红纸)祭奠活动结束。

【其它丧俗】其它丧俗民间埋死人时,一般要阳棺(男)贴祖,即男棺要靠祖墓,女棺在外。半路丧夫时,妻子如送殡到坟,说明不再改嫁。

河南省林州市丧事风俗(河南林州的文化传统习俗)(13)

【注意细节】夫两妻或两妻以上者,民间风俗一般以“排骨葬”为多见,排骨葬即是:阳棺贴祖,前房(结发)、二房依次排之。也有“夹骨葬”安葬法,即为男居中、前房左、二房右。两种葬法,也常有先、后子女和两家后家为此争论不休,或不欢而散。出殡时,灵棺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要在门口泼一碗饶门水,“防鬼进门”,因为鬼不走湿路。

以上文字描述就是我们河南林州的【丧葬】文化习俗礼节,当然不同的地方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本人的观点说法仅代表一家之言,文章所说的不规范有失偏颇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理解才是,希望大家看过此文以后对我们林州文化传统习俗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码字不易,希望大家,点赞,转发,评论,各位的支持与肯定是我持续更新源动力!】

一个喜欢自驾旅行,摄影,90后中年油腻大叔兼职铲屎官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