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五大特点(形而上学到底是个啥)(1)

小时候”形而上学“这个词,是出现在报纸上,党老是教育人们,不要”形而上学“,所以一直认为这不是啥好词。

后来还看到过一个笑话:

“有个小孩叫‘形而’,背着书包去上学,小孩看问题当然直接又简单,所以 ‘形而上学’就是指看问题简单化。”

根据百度百科前两段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只能说,教育真的是对成熟文化的一种选编。基本上,在中国大陆你不是很主动地去探索一下,你所受到的教育,会让这样的解释跟随你一辈子。

1

这两年我看过一些哲学书,也做了一些笔记,零零星星地记录总结了有关形而上学的意思,现在分享一下: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而如此精妙的翻译,作者是个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形而上学最初指的就是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不准确地说,可以理解为各种抽象的大追问。

形而上学又被称为第一哲学。

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探讨的主题,常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被解决。

  • 在古希腊时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宇宙与世界的本质,更确切的说,是想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是什么。
  • 到了中世纪,这时候,哲学家最热衷探讨的形而上学的主题就是上帝,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让人们的认识从地心说变成了日心说,然后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使人们意识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而有规律的运行。这个时候,形而上学讨论的就是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

对于形而上学,哲学家们分成了两派:

  • 其中一派哲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获得任何真理(这个真理也就是指实在),原因在于形而上学问题的答案,超越了人类的能力,我们无法理解。
  • 另一派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它只是一连串通过适当的文法和词语包装出来的句子,看起来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就很玄妙了——一个人如果啥都不想,认为除了吃饭睡觉排泄生殖以外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意义,这也竟然和很多绞尽脑汁的哲学家们千思万虑以后得出的结论相同——要么是超出能力范围无法理解,要么是人造问题毫无意义。

他的起点就是那些睿智人的终点,你说思考这些有个屌用?

2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有一个小故事,这也是很多人找到的借口:

在一个风和日丽中午,一个富翁到海边散心,看到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好奇地走过去,于是并有了下面的一段参对话。

富翁:”你没有出海打鱼吗?”

渔夫:”已经打回来了。”

富翁:”为什么不乘天气好多打一些呢?”

渔夫:”多打一些干什么,吃不了也浪费。”

富翁:”多打一些你可以去卖钱呀。”

渔夫:”卖了钱干什么?”

富翁:”卖了钱你可买大船啊。”

渔夫:”买大船干什么?”

富翁:”买了大船你可以打更多的鱼。”

渔夫:”打更多的鱼干什么?”

富翁:”打更多的鱼你可以卖更多的钱。”

渔夫:”有更多的钱又干什么?”

富翁:”有了更的钱你可以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

渔夫:”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干什么?”

富翁:”你买了更大的船,打了更多的鱼,就可以卖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盖漂亮的房子。”

渔夫:”我出海打鱼,盖漂亮的房子干什么?”

富翁:”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你就不用出海打鱼了。”

渔夫:”那我做什么?”

富翁:”到时候你什么也不用做了,可以天天可晒太阳享清福了。”

渔夫:”我现在不是已经在晒太阳,享清福了吗?”

富翁:”。。。。。。”

所有的人的终点,终究是一死,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探索未知不惜拿生命去冒险?为什么又有些人能够那么地心安理得地杀时间瞎混混终日只求一饱呢?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最近”韭菜“这个词非常地火,那么如何才能不人云亦云,被人收割呢?

肯定有人认为是资讯不对称造成的。但是,给你海量的资讯,你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吗?真相是:大概率不可能。

人的差异在于洞见程度的不同。

而洞见程度决定于思考深度,资讯的丰富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只有学会哲学思考,对事物保持质疑的态度,不要轻易相信所接收到的信息,才有可能去伪存真,沙里淘金。

(图源: pixabay.com)


首发于吻火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