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双减后的首场中考,今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考分数线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讨论。多地中考试卷变简单,北京海淀区517人总分仅扣5分,上海700分以上考生扎堆等情况纷纷引起热议。

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每年中考后的一段时间都是学生转轨的”黄金期“,招生情况更是各种政策变化的显性反应。那么在各种政策、不可抗力变动之下,今年中考之际,国际学校招生有没有表现出一些“蝴蝶效应”,对于国际学校未来发展,又有怎样的启示?

在一众国际学校之中,由于北京、上海两地的部分国际学校因其前者需要一定中考成绩,后者会统一通过官方公布招生计划,方便和中考结合进行分析,具备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特地选取了两地的国际学校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各种政策对国际学校招生的影响。

北京:公立国际部加试线猛涨,性价比高、稳定性强是两大“杀器”

对于北京的国际学校来说,今年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无疑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加试线的猛涨。

北京的公立学校国际部招生一般都需要考生参加学校自主举行的考试。该类考试是加试,考生需要完成中考并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才有参加加试的资格,即所谓的“加试线”。通常来说,这个成绩会比公立学校本部的普高招生线略低一些,有些甚至会低于40分。

新学说统计了北京十所可以查到的公立学校国际部以及普高中考分数线涨分情况。发现在这些学校中,有7所学校的国际部分数线涨分超过了两年普高上涨的分数。

2022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低是多少(起底2022中考录取分数线)(1)

制图:新学说

该数据表现在说明,今年北京许多公立学校国际部的热度在大幅上升。许多备受关注的重点中学国际部加试线和本部录取线之间的差距在大幅缩小。例如人大附中ICC,2021年在海淀区的加试线要比人大附中本部的录取分数线低30分,但是今年,差距缩小到8分。北大附中,海淀区分数差距从18分缩小到4分,首师大附中,海淀区分数差距从22分缩小到4分。

其实一直以来,北京公立学校国际部都很热门,升学率高、学费低,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吸引大部分家长的两大因素。据相关媒体统计,2022年,北京市拿到藤校的55枚offer中,有70%都为北京5所头部公办学校国际部贡献。除此之外,大部分都在10万左右的学费,在北京一众国际学校中堪称低廉。

但这只能说明北京公办学校国际部一直以来热门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北京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何突然”加试线“猛涨。

在此,本文认为或许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了此种情况的发生:

1.北京部分公办学校国际部停招,总体招生名额缩减,受边际效用影响,分数线上升

去年北京招生的公办学校国际部一共23所,今年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和北京第十二中学国际部停止招生,由于去年两所学校一共奉献120名招生名额,其他21所学校招生总额不变,公办学校国际部招生名额减少5%,仅剩2190个名额。对于北京有意向报考公办学校国际部的家庭来说,名额缩减或许会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引发报考热潮。

2022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低是多少(起底2022中考录取分数线)(2)

北京公立学校国际部2022招生情况

制表:新学说

2.新民促法施行之下,全国各地不少民办国际学校被关停,导致家长对国际学校稳定性要求增高

自去年新民促法颁布之后,全国各地一些民办国际学校陷入关停困境,部分民办学校的不规范办学激发家长对稳定性的渴求,因此公办学校国际部更受青睐。

3.双减下的中考难度降低,高分段扎堆导致上重点学校更加艰难

双减下,北京中考难度大幅降低,出现大量高分段学生,导致重点中学普高分数线水涨船高。最显著的例子为人大附中海淀区的招生分数,646分,总分只能扣除4分。在严苛的分数线划分之下,公立学校国际部对于部分高分段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划算的选择——既不需要那么高的分数,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

上海:“21所”对外招生数量减少,4所国际学校加入中招阵营

相较于北京呈现出来的较为显著、一致的变动,上海今年中考之下国际学校的招生变动更加多样且复杂。

►►►

21所对外减少65人招生

首先要说的变动是“21所国际课程试点班”对外招生减少65人。

“21所国际课程试点班”,是指2014年,上海市教委制定并发布了首批获准试点的“21所国际高中”,包含10所公办高中、10所民办高中,以及一所中外合作国际学校。在这些高中就读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双学籍”,既有国内高中学籍又有国际化课程学籍。10所公办学校只招收本市中招报名资格且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但是民办学校只要保证招收的50%是本地生源,也可以招收一部分外地中考生。

而今年的21所,发生的一个微妙的变化就是,上海地区的民办国际学校对上海地区之外的招生数量普遍减少,上海本市的招生数量增加。也就是说原先部分的对外招生的名额转至对内,一共增加了65人。

2022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低是多少(起底2022中考录取分数线)(3)

上海“21所”对外招生数量变化

制表:新学说

至于发生变动的原因,最直接的或许是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该条例从制度上限制了民办学校无序的跨区域竞争性招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动数值较小,且并非“21所”中所有民办学校都低外削减了招生计划。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等仍然保留了较大的对外招生名额。

►►►

四校加入中招阵营

除去21所招生计划的变动,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动是4所国际学校加入中招的阵营。这四所学校分别是:上海宝山区世外学校、上海华旭双语学校、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上海赫贤学校。

从几所学校的背景来看,四所学校几乎都背靠大集团,或有优质师资作为保障,宝山区世外学校隶属于世外集团,上海华旭双语学校由旭辉集团、上汽集团以及华师教育合资创办,惠立学校则由上海陆家嘴集团投资,引入惠灵顿集团教育咨询服务,上海赫贤学校隶属于义格教育集团,引入英国寄宿高中赫德公学,此前因升学率较高引发关注。

在去年新民促法颁布之后,上海是严格执行文件精神的区域之一。不仅使大量学校采取民转公策略,39所学校进行改名,审批新校也变得愈发艰难。从去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通知发布至今,上海市除了金瑞学校,再无新国际学校校通过审批。而金瑞学校采取的也是”借壳成立“的策略,由上海华远学校改名而来。

在规范整改气氛正浓的背景下,4所国际学校能够拿到普高招生的资质,比较难得,而其拥有的优质资源对于获得办学资源或有一定帮助。其实这也符合了上海去年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和学位资源”相关内容。

►►►

中考改革激发市场需求

虽然政策有多方面的规范举动,但从今年上海地区的中考形式来看,国际学校仍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今年是上海中考改革元年,改革发生的一大变化就是减少了重点中学自主招生的比例,通过统考竞争重点中学名额成为主要方式。根据东吴证券消费&教育领域分析师吴劲草的分析,由于自主招生比例显著下降,中考裸分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上海中考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海备受关注的12所重点中学,即“四校八大”录取分数线大都略有提高。但另一方面,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招生办负责人透露的讯息,今年中考平均分略有下降。也就是说在试卷的整体难度略有上升的情况下,高分考生依然众多。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想要上师资较为优越的学校有一定难度。

在这样的考学形式下,国际学校成为一种升学路径补充,仍然有很大市场,优质的国际学校仍然很受追捧。根据网络相关消息,今年领科、星河湾、光剑等一众上海知名国际学校春招报考人数依然众多,录取率都在5%—10%左右。

虽然本文讨论的只是北京部分公立高中国际部和上海部分国际高中的招生情况,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国际教育较大范围的市场趋势。尽管在一般看来,头部的国际高中招生并不困难,但北京部分公立学校国际部分数线的涨分程度已经超过分数的通胀幅度,说明整个市场热度仍在。而就上海而言,虽然在严规之下,国际学校在招生名额、范围上出现了 一些变动,但是整体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