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百科简介(李隆基排行老三)(1)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旦,因为懂事听话,被老妈和她的谋士团相中,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一年后,接班唐中宗,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当上皇帝,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权力很大,说一览众山小,可以为所欲为,可能有点严重了,但绝对属于金字塔顶端的层次;

另一个就是寂寞,称孤道寡么,权力就像魔戒,带上以后,朋友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哀,李旦坐在宝座上,没有享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让他享受到了亲情,在尔虞我诈的皇宫,这份感情显得很尊贵,在第二次成为皇帝后,不到两年,就把屁股下面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公元690年,李旦的皇帝之路,走到了尽头,搞了个禅让的仪式,把宝座正式送给了母亲。

仪式结束后,自己搬出了皇宫。

因为这事很顺母亲的心意,武则天也没为难李旦,第二年,李隆基和其他兄弟们,就都有了编制,被封为楚王,有了自己的官吏、随从,比他爹过的,还潇洒。

只可惜,这种生活,没有坚持半年。

公元691年8月,武则天的两个员工,或许是感觉到,给老板打工的压力太大,就偷偷溜进了李旦的太子宫,计划请老太子重新出山。

这两个员工,一个叫裴匪躬,一个叫范云仙。

当时的武则天,刚刚登基,权力的欲望达到顶峰,对于发生在东宫的这档子事,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于是员工被辞退,甚至命也没了,李旦呢,被关了禁闭,再也不允许见任何大臣。

同时,李隆基他们,也不能在外面玩了,全都住进皇宫,每天派人24小时监视。

不能去外面,对于六岁的李隆基来讲,差别也不大,无非是玩的地方变了,真正让他感觉到恐惧的,是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693年,李隆基的母亲窦妃,早上出门给奶奶武则天请安,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无故消失的这件事,父亲李旦也知道,但是他没有对李隆基说什么,只是从那一天起,负责照顾李隆基的,变成了父亲的另一个老婆,豆卢氏。

皇宫是个很大的建筑,李隆基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公元698年,狄仁杰抛出了著名的李显理论,武承嗣和李旦,都被排除在太子门外,结果武承嗣死了,李显经历长期掉线后,从湖北又回来了,李旦呢,也从禁闭中,释放出来,包括李隆基。

第二年,李隆基再次进入编制,被封为临淄王,做过右卫郎将等职位,工作不固定,经常换,在公元705年,武则天下台之前,担任的最后一个职位,是尚辇奉御,工作内容和孙悟空差不多,替皇帝看马的。

公元705年,发生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对李隆基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就是由张柬之领导的神龙革命。

为什么单单说,对李隆基很重要?

因为政变发生的地点,在皇宫,而李隆基当时就在皇宫,他和许多宫女太监一样,看到了整个过程,重要的是,李隆基开始相信,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自己的处境,可以通过流血来改善。

李隆基百科简介(李隆基排行老三)(2)

流血是个技术活,除了要有勇气,有计谋,机会也很重要。

李隆基的机会,直到公元708年,才悄悄来临。

那时候的太子李重俊,因为受到韦后排挤,发动政变,失败后被杀,李显和韦后,重新掌握政权,为了减少政变发生的概率,把李旦的一帮儿子,都赶到了外面,担任闲置,李隆基分配的工作,是潞州别驾。

潞州,是在山西,紧邻着陕西,但是两个地方,如果骑马,来回的时间,也不短,至少不像京城,不会被人24小时监视着。

在潞州,李隆基认识了很多官员,他们都是落魄的打工仔,升职加薪没有指望。

李显再次当上皇帝后,把权力渐渐转给了韦后,而韦氏因为常年在外地,根基浅,怕人不服,于是提拔了大量年轻干部,由自己的几个女儿负责。

或许是提拔的人太多,到后期,这种行为就变质了,变成了一种赚钱机器,官谁有钱谁做。

李隆基有钱,至少不能算穷,但他是皇亲国戚,是重点看管对象,做官对他的意义不大,却在那时候,从潞州,回到了京城,是谁帮他运作的呢?

太平公主。

在神龙革命中,太平就出过力,所以韦后时代,太平是唯一能说得上话的李家子弟。

当时的情况,韦后已经加紧了夺权的步伐,她希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眼看着李家的历史,将成为过去,暗中支持皇族的势力,也在积极准备,冲突随时都可能爆发。

走在风暴最前面的,就是李隆基。

为什么是他呢?

说起来,可能很悲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有四个儿子,老大李弘死的时候,连个后代都没留下,李隆基就成了他的继子;老二李贤被流放,连着自己的儿子,下场也不落好。

老三就是李显,和皇后韦氏的儿子,只有一个,老早就死了,其他嫔妃的儿子,不是叛乱被杀,就是疑似叛乱,被看管起来了。

剩下能派上用场的,只有老四李旦的孩子。

在这帮孩子中,最积极的,就是李隆基。

本来作为李家的代表,有能力对抗韦氏的,是太平公主。

但是太平的女人身份,决定了自己不可能抛头露面,只适合在幕后,出谋划策,于是李隆基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在大臣们面前,展露自己的能力。

李隆基是正统的皇族,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这是一种上位者的气势,不自觉的会使人想要服从,甚至跪拜。

依靠这种个人魅力,加上太平公主的权力支持,李隆基说服了,京城最神秘的一支军队,史书上记载的名字,叫万骑。

李隆基百科简介(李隆基排行老三)(3)

这是一支皇帝的私人保镖。

在京城外围的军队,名字叫十六卫,是拱卫京师的大部队,在京城里面,守卫城门的军队,叫左右羽林军,这已经在皇城里面了,包括玄武门在内,都是由这支军队负责的,韦氏已经控制这支部队。

刚才说到的万骑,属于羽林军编制,是从军队里,选出来的精英,组成的部队,最开始只有百来号人,主要的工作,是陪皇帝狩猎,保护人身安全,到了唐中宗时期,因为李重俊叛乱事件,人数扩展到了一万人。

万骑的最高长官,肯定是韦氏的亲信,轻易也说服不了,李隆基能干的,就是找了几个统领级别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三个:葛福顺、陈玄礼和李仙凫。

李隆基的行动,是在公元710年7月21日的夜里开始的,他先是带人进入羽林军大营,直接斩杀最高长官韦跨、韦播和高嵩,以韦后毒杀唐中宗的名义,争取羽林军的支持,随后率领羽林军,进攻城门。

到了半夜三更时分,韦后被人从睡梦中摇醒,宫女们仓皇禀报,有人谋反了,部队已经攻入城门,太极殿守灵的士兵,也出现了慌乱,皇宫里待不住了。

大晚上一片黑,韦后的心理开始崩溃,没有反抗,直接就跑,被人抓住后,砍了头,政变宣布胜利。

同时被杀的,还有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

第二天一大早,李隆基亲自求见李旦,把父亲送进了皇宫,辅佐当时的皇帝李重茂,不久再次登基,和李显一样,第二次成为皇帝。

有了皇帝,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太子问题。

这是一个影响历史的决定,这个决定,出乎了太平公主的预料。

原本参加这场政变,最合适的,应该是李旦的长子李成器,他是皇后亲生的嫡长子,但太平公主担心,李成器经历政变后,权力太大,自己不好控制,于是才选择了老三李隆基。

现在要选太子了,嫡长子李成器却主动退位了。

或许是深受父亲的影响,李成器也害怕,自己会变成被人控制的傀儡,于是太子也不要了,主动推荐了李隆基。

李隆基因为政变,是有大功劳的,长子都这么表示了,老二李成义更没有根基,太子之位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当时,李隆基25岁。

除了太子出人意料,李旦上台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太平公主,她控制了整个官场,官员任命都是她说了算。

但是官场就是一个江湖,在江湖上,总有一些老资格,他们的门生故吏很多,势力盘根错节,没有撕破脸皮前,谁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追求的无非是死后的名声。

于是老江湖们,集体倒向了李隆基。

李隆基的优势是正统,皇帝亲自任命的,李家江山的继承人。

在皇帝的位置上,李旦又坐了两年,虽然比第一次好点,在大厅里,站着所有的大臣,但是依旧做不了主,不是请示太平公主,就是需要李隆基拿主意。

李旦感觉自己,还是个傀儡。

公元712年,李旦脱下黄袍,把位置让给了太子。

李隆基坐在了宝座上,会不会比他老爹好,不会成为傀儡,不会被人摆布呢?

依旧会。

李隆基百科简介(李隆基排行老三)(4)

区别就是,面对困境,李隆基放弃了等待,他选择主动出击。

依靠宰相老臣们,对自己的支持,一步步夺取京城的控制权。

公元713年,皇帝李隆基率先发动政变,追杀太平公主。

在此之前,太平也有了万全的准备,同样是政变,坑杀皇帝李隆基,可惜事被自己的儿子出卖了,李隆基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带领万骑军,还是在夜晚,把太平公主在军队的几个负责人,全部杀死。

最后太平无处可逃,进入深山后,自首,在家中自杀。

太平公主死了,李隆基对整个官场,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凡是公主的人,重要头目全部被杀,文官包括宰相,杀了四个,还有地方大员,武将包括羽林军负责人,政变后,算是彻底控制了整个朝廷,朝廷正式进入李隆基时代。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289950983

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