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异常出色的民俗风情画,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等名作,问世要早上三百多年!不过,此画虽久已脍炙人口,但它的“本来面目”其实并未彻底弄清;而近日,又闹出了原作似有“双胞胎”的疑案。本文将尝试破解有关谜团,令真相白于天下。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为绢本,淡设色,纵高24.8公分,横长528.7公分,以手卷形式,精细劲炼的笔墨,再现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清明节之繁华景象。无论是驴马牲畜、诸色物品以及舟车、河桥、楼房等等,都描绘得形象逼真,而八百多个身份、姿态各异的人物更是栩栩欲活,整体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当时已被称为“神品”,由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亲书标题,加盖双龙小印,藏入皇家内府,成为画苑奇珍。引致社会上很快便出现许多慕名的仿作和藉之谋利的赝品。

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董其昌认为,传世的《清明上河图》都是南宋人的仿本(见《容台集》),也就是说,原迹已湮灭不存。而事实是:真本尚在,且一直流传有绪。这由该图的技法、所绘内容、绢素、色、墨以及卷后所附的金、元、明人十四段题跋足以充分证明。其中金代张着的跋文弥足珍贵:

这段由北方金朝人于图成后约六十年(1186年)写下的跋语,明确无误地证实了画家的姓名、履历及其北宋画院翰林之身份,而且,还肯定了此图作为“神品”的高度艺术价值(并非只有文献价值)。另外,元代杨准及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李东阳的跋文(分别撰于1352年及1515年),则对图卷内容与流传经过作了详细介绍。

综合有关资料概略言之,此图因北宋沦亡(1127年),一度流出民间,其后收入元秘府,又“为装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到明代几换藏家,辗转落到严嵩父子手里,至严世蕃失势伏法(1565年),家财充公,该图便收归明内府。后来再度流出,最终入藏于清宫。而在明、清两代,同时流传的仿摹本或伪冒本,则不下百数十种之多,有些还鱼目混珠,令知名的鉴藏家也大跌眼镜,所以清宫所藏并不止一本。

辛亥革命后,清室覆亡,末代皇帝溥仪把一批文物珍宝挟带出宫,包括数卷《清明上河图》(其一为真本)。直至1945年日寇败降,伪满政权覆灭,《清明上河图》才被追回归公。但其中那卷真迹,起初还被误判,到五十年代初才被专家确认,从此,张择端手绘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始得以重见天日,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年前专程运送来香港展出的,就是该图卷;上海世博会动态电子版所据的蓝本,也是该图卷。至于流散世界各地,包括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六卷,都不过是后世的临仿本或伪冒本。

有人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俗谚亦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高明的仿制品,有时的确可以乱真,比如张大千当年仿石涛的画作,便曾经骗倒不少中外藏家。不过《清明上河图》应属例外,因为那样一幅长卷佳构,要摹写得丝丝入扣,维妙维肖,谈何容易!古人难见真迹,亦无印刷品可参考,多凭臆想,或以讹传讹,故对着众多的版本,殊难判别真假。但现在不同,有原作供对照,赝本便无所遁形了。

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真伪(故宫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假)(1)

比如,作为全图重点所在、为画家“极力描绘”的“虹桥”,据宋人记载,应是“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駎,宛如飞虹”(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木结构建筑,但明清几乎所有仿冒本所绘都是清清楚楚、如假包换的砖石桥。那是它们一个极大的“死穴”。而北京故宫藏本却不同,它描绘的恰恰就是那样一座巨梁飞架、结构特异、完全符合《东京梦华录》所述样貌的木拱桥。两相比照,孰真孰伪,已不难得出结论。

除了这样一个鉴别标准,还有另一个标准,就是画家的技法。前人对原本《清明上河图》一向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真伪(故宫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假)(2)

其市桥、郭径、舟车、邑屋、草树、马牛以及于衣冠之出没远近,无一不臻其妙。余熟视再四,然后知宇宙间精艺绝伦有如此者,向氏所谓“选入神品”,诚非虚语。(元.刘汉跋,1354年)

所谓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而笔势简劲,意态生动,隐见之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见其错误改窜之迹,殆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明.李东阳跋,1515年)

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真伪(故宫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假)(3)

这“笔势简劲,意态生动”八字,非常贴切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真本的艺术成就。就算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摹本,顶多也只能用“细致工巧”四字去形容,完全未能达此境界,其他不知名的仿效者便更不用提。画有“六法”(见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张择端的原作可谓六法俱备,而反观诸仿冒本,却往往大有瑕疵。

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真伪(故宫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假)(4)

不过,随着近世制版、印刷技术迅速发展,不少高质素的名画印本亦陆续面世,为临摹古画提供了很大方便。于是,有别于过往流传的仿冒本,在景物(包括虹桥)与技法方面都较忠实于原作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例如吴灏本)开始出现。但一些“有心人”亦乘机伪造名迹,藉以谋利。广东肇庆市发现梁氏家藏之《清明上河图》“真迹”,该图卷首有“清明上河图”五字篆书,旁署“翰林学士赵孟俯题”,画卷上方又有他人长题。收藏者声称:“我这幅才是真迹!”但其实,那只是上世纪后期仿冒已公布的故宫原本的鱼目混珠之作而已,笔墨庸滞,无气乏韵,仅略得其形。本来此图原作肯定成于北宋末年,故《宣和画谱》未及收录,但该梁氏藏卷上竟钤有“宋太祖、英宗的印玺”,岂非自曝其“假”?而报上引述的梁某之言还有不少常识错误,比如把卷首五字篆书说成是宋徽宗“瘦金体”的御笔亲题,又说盖在“明”字末笔上的车马肖形印是张择端的“张”字私人宝印等等。

瓷颜瓷语艺术工作室

微信号公众号ciyanciyu

头条网账户:瓷颜瓷语艺术工作室

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