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过年,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同时要遵守许多老讲究,因少不更事,闹出许多笑话,也丰富了我的记忆内存。“就地过年”政策使我少却许多串门的机会和接待客人的机会,也就有了整理内存的机会。

为什么要撒尘?

小时候过年,腊月三十下午,在包完饺子,准备好年夜饭后,要在大门里外撒上麦秆草。这叫“撒尘”。

有一年,父亲问哥:“撒尘了没有?”弟那时三四岁吧,听了这话马上哭着找妈:“我还不知道说我?”对自己的小命很担忧的样子。

因为我弟小名叫“辰”,方言“撒”“杀”不分,把“撒尘”,听成“杀辰”,当然要哭了。但大人们一听,哄然大笑起来。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撒尘?

父亲说,是为了挡姜太公的老婆,扫帚 [zhu] 星。

关于年俗的事情(逝去的年俗少时不懂)(1)

父亲还说,姜子牙的老婆(《封神演义》为马氏)嫁给姜太公后,只要她在跟前干什么都失败,做买卖赔钱;跟着去钓鱼,非要自己钓,结果钓上东北“大纲鱼”,使得东北方上来的雨“恶”。

东北方上来的雨确实会造成灾难,谚语是这么说的:“云彩向西披蓑衣,云彩向南雨连连。”

后来马氏见姜太公没出息,要了一纸休书走了。再后来,姜太公成了一品朝臣,马氏羞愤而死。姜太公主持封神,封马氏为扫把星,并告诫她的魂魄:“腊月三十可以到民间行走,但见到横草要绕着走。”并告知天下,腊月三十要“撒尘”,门口撒一些碎草,阻挡"扫帚星"。

扫帚星就是“彗星”,《史记》多处记载“彗星现”都伴随着天灾人祸。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这一天体现象的认识,是唯心的。姜太公属于道家学派,而胶东又是齐地。所以“撒尘”的风俗的形成应与道家有关。

为什么初一不动刀剪?

除夕夜与初一交替的子时,人们放鞭炮,焚香烧纸,煮饺子,这就把祖先魂灵请进门一起过年了。这个仪式叫“发子”,也有人认为是“发纸”。说不通的是,这个仪式中有鞭炮、煮饺子,有请魂灵,不只是烧纸。再一个“发”无法解释。如果是“发子”,就好理解多了,“从子时出发,新的一年开始”的意思。

关于年俗的事情(逝去的年俗少时不懂)(2)

祖先魂灵,俗称老的(di)、老母,请回家应心生敬畏,尽心服侍。初一不能动刀剪,是怕剁了老的、老母的的脚趾头,戳了老的、老母的眼。

所以,初一的饺子一般都是腊月三十下午包的。年轻的媳妇、姑娘初一这天也不做针线活,而且一整天都不用干活。每到初一早上,老妈就对嫂子和我们姐妹说:“今天你们什么都不用干,要不会忙活一整年。”所以,初一是真正的妇女解放日,但老母亲从来没给自己解放过,大年初一忙到大年三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子女耗尽一生。

初一不动刀剪是用行动表示对祖先的敬畏。这一条很少有人犯禁,因准备好的食物很丰富,足够吃到初七八的。

为什么院墙里要放一根粗树桩?

大过年的大门口要“撒尘”,不能清清爽爽地过年已很郁闷。但初一早上,在院墙里还要放一根粗树桩,感觉碍事,有碍观瞻。我去拜年,留意过,还真是家家都有一根粗木头躺在院墙下。

原来,这根木头叫“栓马桩”,老的老母回来时骑着马回来的。难道另一个世界有马?知道当地丧葬风俗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于年俗的事情(逝去的年俗少时不懂)(3)

在丧葬风俗中,人去世后入土前要“上庙”,这时会烧纸马,人还没出发,马已驮着金钱、日常用品先行了。之后,出殡时也会烧马或车马;五七是最隆重的七,也会烧马;还有三个周年都会烧马。所以,老的老母并不是“驾鹤西去”,而是乘马坐车西行。回来一定会骑着马就是一种合理想象了。爱屋及乌,为马准备“栓马桩”就再自然不过了。

为什么初二拜姑姑,初三拜丈母?

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初二拜丈母,初三拜姑姑”,而我老家是“初二拜姑姑,初三拜丈母。”理由并不是姑姑的地位高过丈母,而是有个讲究“女婿不能看到娘家的影。”

各家把老的老母除夕子时迎进门,正堂悬挂家谱图,俗称“影”,影前摆供案,供养酒肉果蔬糕点,初二晚上送走老的老母后,将影收起,放进木盒子里封存。

关于年俗的事情(逝去的年俗少时不懂)(4)

所以,初三拜丈母就可以成功避开女婿见到娘家影的尴尬。再孝顺的女儿也要耐心等一天回去拜父母。

独生子女政策,女儿也可以上族谱,彻底打碎了“女婿不能看到娘家的影。”的讲究,女儿在父母家过年也很正常。

为什么姑姑要留初一的饺子给侄儿吃?

网上曾讨论过姑姑与姨妈哪个亲?只这一条就能区别开来。年老的姑姑正月初一煮的饺子要留出一盘,等第二天拜姑姑的侄儿、侄女来了以后分给他们吃。而外甥就没有这个待遇。

拜姑姑也是年老的兄弟给姐妹拜年的日子。我上大学后还跟着老爸去拜过姑姑,哥哥嫂子们都去过。老妈不能去,她要在家招待她的侄儿侄女拜年。

姑姑忙活了一桌子菜,主食依然是饺子,还端了一盘颜色较深的饺子,说是初一的饺子,要我们都吃一个,“能赶上”。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我还以为能赶上吃初一的饺子呢我,就顺口说了句:“这不赶上了。”结果大家都笑了,搞得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能赶上”,是指:吃了初一的饺子,等姑姑去世前能赶上与姑姑道别。

后来,姑姑去世了,我接到电话,回去送姑姑了,虽然“没能赶上”,但我相信,姑姑一定知道我去送她了。

往昔过年的“讲究”,有些是“穷讲究”,有着迷信色彩。之所以流传甚久,与文化的传承性有关,也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有关。当经济基础发展了,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所以,人们会感叹“年味淡了”“年味没了”,但没有人会想恢复那种年味。因为这是客观规律,旧的习俗自然会被新习俗替代,不可阻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