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1)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到了,仰望星空,璀璨的星河里,牛郎织女又要相会了。但我这里又得提醒大家:七夕可不是情人节。即使牛郎与侄女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他也不是情人节?那他到底是什么节呢?其实,古人在这首唐诗《乞巧》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七夕今宵看碧月,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里的乞巧是向织女星祈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这里的穿红丝是穿针引线的意思。所以七夕这天是比手艺的一个节日。他跟谈情说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2)

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叫“乞巧”“女儿节”“双七”“姑娘节”“穿针节”等。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单是颇具神秘色彩的,也是最富有浪漫气息的。在神话故事里,在每年的这个夜晚,由于“父母阻挡”而不得不谈“异地恋”的织女与牛郎可以鹊桥相会。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会在银河两岸搭建鹊桥,帮助牛郎与织女相会。相传,七夕夜深人静之时,若是坐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静静倾听,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含情脉脉的情话。如果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赋予了七夕神秘色彩,那么少女的期待就是七夕充满浪漫气息的关键。但是这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仅仅是有伴偶的女性用来秀恩爱的大好机会。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3)

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又凉爽宜人的秋日夜晚,姑娘们满心虔诚地摆上时令瓜果,对着天上皎洁的明月祈祷,祈求上天能够赐予他们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好让他们他能够获取娴熟精湛的女红技艺。正所谓“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古今痴女子,又有那个不希望能“凭空嫁作有情人”,姑娘们在乞求女红技艺的同时,也期盼能获得爱情婚姻的金玉良缘。无论是古代的早日摆好瓜果对月祈祷,还是现代的浪漫约会,年轻男女对于爱情的美好期盼是自始至终的简单夙愿。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4)

七夕起源于汉代,我们现在能在古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来自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其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则是七夕的最初形态。在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也和秋日景色相联系,被屡屡提及,成为十分经典的秋日意象。宋代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唐代崔颢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白居易的“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诗人的眼里,七夕添加了一份诗情画意,它既是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向往,也是秋夜恬静景色的痴迷。七夕并不是民间所独有的,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便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一方面作为娱乐,另一方面也寄托美好期待。宋元之际,在贸易兴盛的推动之下,七夕乞巧发展地更加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自七月一日起,家家户户就开始为了七夕做准备,这种购置物品的重视程度,和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也不相上下。年轻的姑姑娘们穿梭于热闹的街市,自由快乐、无拘无束,这也是七夕有“女儿节”之称的原因。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5)

古代民间把正月争 2月2, 5月5, ,7月7,9月9这7重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之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7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7和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此外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夕月,逢七日,。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又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七夕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不仅是由于我们对于牛郎织女美好神话故事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之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诗词文化,也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慢慢淡化,但是由于近年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关于七夕,在古代,人们对于它的重要程度更胜于今天,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非常的隆重。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6)

时至今日。我国不同地区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日。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像古代一样陈列瓜果用来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的乞巧习俗就更加生动有趣,在这些地区,七夕有吃巧巧饭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提前相约,在这一天齐聚包饺子,和北方很多地区在春节的饺子里放硬币一样,姑娘们在其中的三枚饺子里分别放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其实吃到什么不重要,能吃到自然是锦上添花,单是姐妹们聚在一起就十分愉悦。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竞赛的内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各有不同,如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等。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女孩对月穿针,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7)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在福建,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一起,制作纸糊的香案用来供奉,看谁的制作更为精巧。这些带有各地特色的竞赛活动,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针对女性,传承了对于精巧技艺的追求。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七夕不是情人节)(8)

正如中秋传统吃月饼,元宵节传统吃汤圆,虽然普遍程度较低,但是七夕也有很多地方特色食物。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人们会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远在海外的日本和韩国,对于农历七月初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他们向织女星祈求,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灵巧的手。同时向天祈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平安幸福。年年岁岁,变得是习俗,不变的是对于美好的爱情,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时至今日,七夕的“乞巧”意味更多地被“中式情人节”的含义所取代。其实,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今人古人,都将美好的心愿寄托在这一轮皎洁之中,若有良人,便日日是好日;若暂无良人,也可期待“金风玉露一相逢”。年年乞巧,岁岁佳期,又是一年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