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鸿门宴上,项羽有最好的机会杀掉刘邦这个劲敌,但是他却放虎归山,导致了后来在楚汉争霸的终极对决中,失去天下,乌江自刎。鸿门宴真的是"一宴定天下"吗?其实,这是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误解。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另有深层原因的。具体如何,且听浦帆为各位看官细细道来。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1)

电影《鸿门宴传奇》海报

正文

(一)实力决定一切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从表面上看项、刘的兵力对比,刘邦处于绝对弱势。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项羽虽然兵力是刘邦的四倍,但四十万是诸侯联军,并非项羽能绝对控制、并可以指挥调动的全部兵力。

巨鹿之战前,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领先遣队二万士卒渡过漳河,救援巨鹿。按照古代兵力部属的一般原则,偏师约为主力的五分之一,据此估算项羽率领的楚军总兵力大约为十万。项羽的主力部队全部渡过漳河后,开始破釜沉舟,准备与秦军背水一战。这时赵、齐、燕等诸侯军队,都畏头畏尾,不愿与秦军开战。但项羽经此一战,扬名天下,诸侯们这才推举项羽做了联军的上将军。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2)

巨鹿之战场景图

楚军在巨鹿战役后,因为战损,兵力下降是肯定的,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兵源,估计在入驻鸿门时,兵力估计也就七、八万左右。当时,项羽面临的形势是极其复杂的,他虽然名义上是诸侯们的"带头大哥",但各诸侯势力都心怀鬼胎,暗自拨弄着自己的小算盘。而刘邦以两万偏师攻破了秦国都城咸阳,又收编了八万留守秦军,实力也不容小觑。

刘邦一时糊涂,听信了小人谗言,想"据关称王",惹恼了项羽,想要把刘邦打垮。但经张良的点拨,刘邦很快意识到了危险,赶紧委托项羽的叔叔项伯,去做项王的思想工作,美言几句。项伯说,沛公如果不先把咸阳打下来,大王你怎么能轻松入关呢?现在去攻打立了大功的人,恐怕不符合道义,不如顺势好好对待他。项羽听后,当场就答应了。

项羽说要攻打刘邦,估计也是一时气话。考虑到诸侯军队是墙头草、极有可能会观望,而且楚军子弟兵刚经历了几场大战,正需要休养,要是真的和刘邦死磕,倒也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如果要把已经放弃关中、拱手归降的刘邦杀掉,那作为项羽同盟军的其他几路诸侯会怎么想?势必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盟军也很可能会瓦解,甚至会有人联合起来对抗项羽。如果那样的话,项羽天下霸主的地位很快就坐不稳了。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3)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1:项羽(冯绍峰饰)和刘邦(黎明饰)

所以说,鸿门宴上如果项羽杀掉刘邦,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是弊大于利,怎么算都是一笔划不来的买卖。也许率性而为的项羽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但他当时不杀刘邦,从战略上分析是没有问题的。归根到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二)性格即命运

鸿门宴之前,谋士范增已经明确告诉项羽,说刘邦有"天子气",建议尽快除掉刘邦。项羽当时已经是事实上的霸主了,所以谁是未来的天子,谁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他没那么敏感,也不感兴趣。退一步说,就算是鸿门宴上真的杀了刘邦,项羽最终成为帝王的可能性也很微乎其微。因为,性格即命运。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是英雄末路。

项羽是个性情中人,做事全凭个人喜好,缺乏大局观和战略眼光。早年他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山的盛大排场,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在场的叔叔项梁连忙捂住了他的嘴巴。这句话固然充满了英雄豪情,但也相当自大。不难看出,项羽说这句话时,是没过脑子和不计后果的。如何取代?取代不了又怎么办?他应当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是英雄本色,是他的可爱之处,不过也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4)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2

项羽性格上至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史记》上说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没有退路的楚军以一当十,与秦军血战九次,动天的杀声把作壁上观的诸侯将士们的脸都吓白了。项羽身为主帅,最喜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是所向披靡。这样的战绩,让项羽觉得很有成就感,他也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战神的化身。

"将不在勇而在谋",这是兵法常识。虽然在某些时候,将领身先士卒,的确可以起到鼓舞全军士气的作用。但是,项羽的冲锋陷阵,并非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更是为了逞能过瘾、耍个人英雄主义,显示自己的英武盖世。更为好笑的是,后来楚汉对峙,胜负未决时,项羽就对刘邦说,天下战乱纷争好几年,还不是因为咱们两个吗?干脆咱们两个单挑,决一雌雄,不要再让老百姓跟着受罪了。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5)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场景图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项羽可能还在纠结是否要杀刘邦,颇有些听天由命的意思。但等到樊哙强行闯入大帐后,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改变。只见樊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连头发都竖起来了,这个形象很符合项羽的审美趣味,便称赞说:"壮士!"樊哙镇定地喝完一杯酒,用剑切生猪肘吃,并慷慨陈词,指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简直就是"亡秦之续耳"。项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出于对硬汉英雄惺惺相惜的考虑,作出了不杀刘邦的决定。

再说项羽的"妇人之仁"。韩信说项羽"言语呕呕",就是说话啰嗦、琐碎,甚至有些婆婆妈妈。而且项羽这个人,还比较容易流泪。他看到军营里将士受伤或生病,都要眼含热泪去送汤送饭,对基层士兵关怀备至。项羽还很有些儿女情长,打仗条件那么艰苦,他都要随军带着他心爱的虞姬。一般人很难想象,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竟然还有絮絮叨叨、温柔缠绵的一面。另外,项羽的耳朵根子太软。鸿门宴之前,项伯替刘邦说好话,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鸿门宴上樊哙吹胡子瞪眼数落了他一顿,他竟然也全部接受。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6)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3:虞姬(刘亦菲饰)和项羽

楚军将士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攻城掠寨,不就是图个封妻荫子、光耀门庭嘛。可项羽倒好,把得来的金银财宝和印信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舍不得封赏给别人,太小家子气了。同升官发财、赐爵封侯相比,项羽的送汤送饭、嘘寒问暖又算得了什么呢?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意思是居功自傲,凭个人独断专行处理事情,想依靠武力征伐来管理统治天下,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来成大事者,无不顺应天命,即孟子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所谓的"道",也就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起兵以来,虽然也打着反抗强秦的旗号,但缺德的事也没少做。会稽郡守殷通,原本想邀请项梁、项羽商议共同起兵反秦,但项羽却把和他无冤无仇、信任他们并毫无防备的殷通给杀了,夺了他的地盘。最不人道的是,为了以绝后患,项羽竟然把投降的二十万秦兵,一夜之间全部坑杀!二十万人呐,项羽一声令下,就那么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说杀就杀了!从此,项羽在诸侯之间,就落下了一个残暴的杀人魔王的恶名。

与项羽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进入咸阳后,秋毫无犯。虽然他看到华丽的宫殿、无数的珍宝、漂亮的美女,也曾经一度眼花缭乱,心神恍惚,差点挪不开窝。但听了张良的一番逆耳忠言后,他果断搬出秦宫,还军霸上。而且对关中秦人送来劳军的牛羊酒肉概不接受,不愿给大家添负担。他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地社会治安井井有条, 秦人对刘邦好感爆棚,真心希望他能当秦王。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7)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4:张良(张涵予饰)

鸿门宴上,深得人心的刘邦受到众多好汉帮扶相助,先后有张良相陪,项伯护翼,樊哙闯营,陈平放水,最后由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勇士护送回营。整个过程有惊无险,最后化险为夷。而项羽这边,只有亚父范增不断使眼色,还有项庄被挡了视线的舞剑,项羽还爱答不理、若无其事。最后眼看刘邦这个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气的范增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对人不信任,不会识人、用人。他身边也曾经人才济济,范增、韩信、陈平等人,哪一个不是人中翘楚?但因为项羽的猜忌和冷落,一个个都离他而去,项羽最后只落得一匹乌骓马和一名虞美人和他心心相印。但凡项羽听得进赤胆忠心的范增一句劝,也不至于到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最悲催的还是那个告密的小人物曹无伤,本来想抱项羽的大腿,结果被项羽一句话给卖了,小命都没保住。

为什么鸿门宴刘邦没死(鸿门宴是34)(8)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5:范增(黄秋生饰)和项羽

(四)结语:楚败汉胜,非因鸿门,皆因天命

其实项羽命中注定斗不过刘邦。项羽代表的是一种没落贵族的任侠精神,他虽然坚强英勇,充满慷慨豪情,但他有勇无谋,过于单纯和任性,没有政治远见。刘邦则豪爽大方、胸有城府、深谋远虑,而且坚忍不拔、能屈能伸。他理智而又注重实用,为了成功能克制欲望,靠着自己极高的领导天赋,聚拢天下英才为他所用,终于成就了帝业。在以刘邦为代表的、充满权利欲望的新兴封建主阶层的联合打压下,项羽的任侠英雄主义,在政治上绝无成功的可能。

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帝王专制统治,个人英雄时代开始走向衰落。像项羽这样率性天真的任侠英雄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合时宜。楚汉相争,从鸿门宴这一幕场景,已经可以预见到最终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