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为什么今天我们听到松花江上(1)

1964年《东方红》舞台剧电影版截图

作者 李更生

责编 晨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战争的残酷会被各种方式记录:以诗,以歌,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当他们带着伤痛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不要忘记历史上的受压迫同胞和中华民族的奋勇抵抗。

歌曲背后的故事: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所属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经过长时间密谋和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守军。以此为借口,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和兵工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日寇曾经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却依然有人打响抗日的枪声——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时任北大营第7旅620团团长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然而,九一八留下更多的记忆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东北军官兵,东北百姓,携妻带子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

1936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已经五年有余,大批军民由于国军不抵抗政策流离失所,被迫奔往“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他们心中积压着对日军的仇恨及失去家园与亲人的悲痛。

同样在九一八事变后被迫从河北定县来到西安的张寒晖,当时在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任教。他经常到新城北门外,东北家属寄居的地方,看望学生的父母和亲人。在那里,张寒晖看到了东北同胞困苦生活的情形,听到了背井离乡的痛苦倾诉。

同样打动他的还有,一位在东北军中做地下工作的同乡孙志远,在这一年给他带来一本东北军67军军部出版的《东望》杂志,封面上印着爱国将领王以哲军长的亲笔题字(王以哲曾任北大营第7旅旅长,九一八事件发生当天因参加水灾赈济,不住在营房,未能参战):“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

松花江上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为什么今天我们听到松花江上(2)

1937年,张寒晖(穿军装者)与西安民众剧社朋友合影

此情此景让张寒晖久久不能平静,他很快写出歌词后开始谱曲。那段时间,张寒晖的学生刘祝平“经常看到张老师眯着眼睛,唱一句,琢磨一句,反反复复地哼唱”。最终张寒晖以北方女人失去亲人后,在坟头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如泣如诉的歌词,大调旋律悲壮铿锵。

多年后,刘祝平还清楚记得张寒晖第一次试唱的情景:“那是1936年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张老师上课时,怀着深厚的感情完整地给我们唱了这支歌。当他唱到‘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已经以泪洗面了,以后简直是字字血泪,唱到‘爹娘啊’时,他竟呜咽得唱不下去。泪花伴着歌声,感动了全班同学。唱完之后,他还一句一句地教会了我们。当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恸哭……”此后,张寒晖经常带领学生到西安街头演唱。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远离家乡本就不胜唏嘘,战火纷飞又让这首歌多了无限悲怆。简单的歌词,沉重的情感,让人们争相传抄传唱。

松花江上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为什么今天我们听到松花江上(3)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这一年的除夕,周恩来在给武汉大学学生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时,感慨万端地说:“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尤其是东北的青年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张寒晖

奏响抗日救亡的强音——记部分优秀抗战歌曲的创作故事,2015年06月《党建》[J]

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 2015年07月7日,吉林日报

《写出三千万东北同胞心声的河北人》2015年9月,河北日报

周恩来选集(上卷)

监制:方丹敏

来源:“东方红啦”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