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在练习中,腰是练习的重要部位。太极拳教学对腰部的训练有很多课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对腰都很重视,选择太极拳的同时也决定了你的腰,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对腰有何说法。

以腰练拳话太极

太极拳的特点是一处动则全动,一处静则全部静,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能健身的原因。

练内家拳的,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太极腰,八卦步”可见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拳谱上与腰有关的论述很多,如“主宰于腰”,“转关在腰”,“命意源头在腰际”,

“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腰为全身上下的枢纽。腰不松,就会影中央委员内劲的完整。如果将太极拳比为舞长龙 ,那么腰部就是龙头,其它关节,依次慢慢舞动。

腰在人体的中间部位,是上下身的枢纽,练拳时转身等动作都需要腰的配合。

这就是“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的意思,持久练习,就能达到“腰如车轴”,“活似车轮”的灵活效果。在生活中,很多事我们都是用手做的,如果要求别人先动腰部去做一件事,马上会成为笑话。

可太极拳就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可不少人却由于受日常生活影响,都只在手上练拳,很少想到要用腰练碰撞,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锻炼,胸,肩等部很难灵活,推手时易为对方所乘,不会走化了。

如果腰部灵活,那么杠杆的力臂就会由手到肩延伸至腰,再加以两腿不断灵活地调整重心,就可以引进落实,不怕牛力,而起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练习太极拳重在领悟,领悟其中的精髓,将其发挥极致。

至于怎样用腰,开始可从腰部旋转弧度很明显的拳式中去体会,如单鞭,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反复练习单式,可重复几十遍,慢慢就会有所悟。

到一定阶段,真能动腰了,这时练拳不过是腰部转些圈而已,至于四肢之动作,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圈的外在表现。到真会用腰了,才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练拳,全是人为做作,四肢主动太多,被动太少,未能由内到外,远不够自然。

前辈们形容练太极拳为“纯以神行”,或“如行云流水”,其实,只有到了会用腰练拳的时候,才庶几近之。站桩松腰,摸了师父的腰就顿开茅塞。松腰后再练拳,感觉力度不一样。

练功夫不在于学了多少套路,而在于身体里面产生相应的变化,松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练习太极拳不光要松腰,全身皆要放松,松透。

太极拳之所以强调松腰,是腰在行拳盘架及打手上的重要作用。从气功学的角度来讲,腰是肾所居,命意之源头,是实现“气腾然”之前提条件。

太极拳在拳架练习上是靠身体的虚实来实现两肾的抽换的,身体的虚实转换则是靠腰部的运动来实现的,如陈式太极讲究裆走下弧,目的一是为了重心稳固,二即是为了实现两肾于虚实上的不断的抽换,从而激发肾气。

故〈十三势行功歌〉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太极拳最经典的四个动作(做这简单小动作解决腰酸背痛)(1)

太极拳于盘架中,腰是重要关节之一,是联系上下体的枢纽,转关灵便皆靠腰裆。

拳论要求“一转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贯穿”要求行拳者必须放松腰部,并以意识支配腰部主动转动,从而带动全身,做到上下相随;腰部不松,则转关不灵,既不能贯穿,也不能轻灵。

由于腰的枢纽作用,太极拳特别强调腰劲,松腰落胯,自然步法坚实有力而轻灵便利,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在正确的腰裆运动下,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腰劲主宰劲路后,即达到劲整,从而行于手指,圆转贯穿。

故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走架上的松腰活裆、拧腰扣裆、塌腰圆裆。技击化劲的根本在于对虚实的把握,虚实的变化在于腰裆的变化。已故著名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在授杨式太极拳时,即强调以腰“沉中带转”来实现虚实的变化,从而实现劲路的转变。

太极拳松腰法

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

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

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

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

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

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古人气质那么好原来是做这运动

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

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

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

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打太极拳对腰有些好处

太极拳最经典的四个动作(做这简单小动作解决腰酸背痛)(2)

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

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

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二、太极拳的防身作用

在防身作用中,以柔化为主的太极拳,遇到对方用力打来时,不是本能地见招打招的立即还手抵抗,而是先化后打。先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乘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

这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腿求之。推手时以意探、以劲问,再听虚实。辨别出对方的虚实变化。要以实击虚,随机应变。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在对方尚未攻击之前,应以静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三、太极拳的修身作用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习太极的同进也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黄帝内经》道家学说。

怎样做才能达到松“腰胯”

首先要弄清楚太极拳的腰在哪里,才好讨论腰如何来主宰

太极拳家所说的腰,应该包括人体躯干肋下胯上部位。具体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应是腰椎至尾椎这个范围,包括腰椎、骶椎、尾骨、双髋关节、骨盆及其附着的肌肉、神经、血管等。

要松腰胯,具体做法是先“顶头悬”,因为腰椎上接胸椎及颈椎,是上下一条线的主要负重部位,能顶头悬,这条线就能放松,上下就能无形中被拉长。

接着配合呼气、沉肩胛、松落胸背肌肉、松腹,使气落丹田、沉于骶髋,再贯于两脚心。

因脊椎拔长,腰部松活,也使周身关节和肌肉放松,腕、肘、臂、胸、腰、胯、膝等也无一处无放松,无一处留有丝毫之拘滞之力。从而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并产生腰腿之力相连之感。

其次是意念上要放松

意念上不放松,就是紧张,初学太极拳时很容易紧张,思想上紧张,动作上就僵硬。所以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要顺其自然,这样意念上就能放松。

要做到松,不仅要有老师指导,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练习,细心揣摩。但要注意松不等于软弱无力。

人体的各部位活动是对立统一的,有张有弛,有时候是分散的,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达于手指。

意念上的放松,还要依赖于一开始学练太极拳,一定要先按照规则要领去进行,按照规则要领把动作做得规范标准,加上多练,力求熟练,动作熟练了,脑海中就不会因忘记动作顺序、进退顾盼而慌忙,而注意是在意念上。

以意来领动作,自然就有了太极味了,自信心也增强,临场也不会心跳加速了,自然就能达到内外都放松了。但有时静时很放松,一动起来某些地方就紧张了。这就需要处理动中求静问题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在运动中求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意志修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逢练拳,从起势开始,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要自然稳静,找灵感和稳静之后才动作,并在动作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之稳静分散了。

三是沉

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才能沉,能沉然后才能坠,能坠然后才能有力。

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多年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深深体悟沉的意义重大,逐渐认识这套传统杨式85拳必须做到“逢转必沉”。

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反映传统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各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了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

其中“逢转必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表现。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打不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味道。如传统杨式85拳中的“倒撵猴”一式,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此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转身蹬脚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另外,传统杨式85拳中另一最明显的技术:“实脚转”也有别于其他太极拳。“实脚转”也是一种沉劲。

实脚转身时,首先注意收沉实腿之胯,膝盖随沉胯稍后移,使小腿垂直于脚面,减轻膝关节的压力。

身体重心,着力点由实腿涌泉穴微微向脚跟后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实脚碾转,而且小腿垂直时,由于腰胯微收沉后坐,由实腿的大腿承担大部分体重,也有助于分散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不至于产生膝关节韧带劳损。

练习太极拳基本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最经典的四个动作(做这简单小动作解决腰酸背痛)(3)

1、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在练习的时候如果动作不规范,就不仅会影响你的发挥,还会影响你的体悟内在感觉。

2、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3、运动量坚持循序渐进

太极拳极为关键的是体悟,贪快贪多对体悟是不利的,过度的运动量会导致体力不支,动作变形,影响“内听”身体内部感觉,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体悟感觉。

4、专业人士指导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学拳,包括极为重要的帮调桩,纠正动作,指导体悟内在感觉。

结语:综上所述,腰在练习太极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掌握好要领,做到松身。练好太极拳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在练习前先排除杂念,静心的修炼,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