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丁鸿列传(隐士梁鸿坚守气节终身不出仕)(1)

后世的人们能记住梁鸿这个名字,与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典故的流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梁鸿虽为一介寒士,《后汉书》却为其列传,其身上肯定有一些别样的东西在里面,那就是梁鸿的隐士气节。

后汉书丁鸿列传(隐士梁鸿坚守气节终身不出仕)(2)

古代隐士,指隐而不仕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贤能达士,并非一般的山野樵夫。中国的隐士文化萌芽于先秦,在千百年的历史动荡与曲折前进的激流当中,无论隐士文化被延伸出多少丰富内涵,后人所景仰的,还是那些具有真正隐士品格的“真隐士”们;对半仕半隐、忽仕忽隐、隐而求荣等大多嗤之以鼻;对以隐求仕,更持讥讽与鄙夷。梁鸿就是这样一位彻底身退的隐士,他的出现使隐士文化的流传没有出现大的断续。

灭薪更灶,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坚守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

梁鸿少年丧父,从小就吃了很多苦,后来在父亲朋友的举荐下得以进入太学读书。 太学主要学的是《诗》《礼》《春秋》。他似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在学问里安静了自己。他广泛地看书,对所学习的知识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但由于地位低下,梁鸿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嫌弃。他年龄小,个子也不大,人家都叫他“孺子鸿”,意思是碎崽子、小娃娃梁鸿,有点轻慢的意思。平时在一起,他能感觉出来别人看他不起,甚至同学间,也会有种种编排他,在他当面或者背后,笑话他。多年的苦难铸造了梁鸿人穷志坚的品格,对老师同学的不待见,他主动跟别人拉开距离,除了学习,就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与人打闹嬉笑。太学里都是自己做饭,有公用的炊房。别人做过饭,灶膛的火还没灭,有人就喊他赶紧趁着有火,烧自己的饭。这时候,他就不想领别人的情,他会傲然地说,孺子鸿不因人热,就把火星熄灭,自己重新点火,烧锅,煮饭。这就是灭薪更灶的故事。这时候的梁鸿是典型的儒家清教徒,在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东西来抵御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只好按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恪守名节。太学成为他初步砥砺气节的地方。

放猪闯祸,宁可自己吃亏,不愿意让别人看轻了自己。

梁鸿毕业后, 由于没有人提携,他只好自谋职业,买了几头猪在上林苑放牧,一边放猪一边读书。可惜祸不单行,有一天家里失火并蔓延到别人家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邻居见梁鸿好欺负,就嫌赔偿少了,梁鸿只好给那家主人做佣人以偿还不足的赔偿。可是当时也没有说清,当多久的佣人,可以抵销损失。梁鸿是心里有愧疚,勤恳地帮着主人家做事,没有一丝怨言。周围的邻居们看梁鸿年纪轻轻,却实实在在,一点不耍奸溜滑的,而主人家贪心不足,早过了抵偿损失的时间了,还不放走梁鸿,就指责主人。主人也觉得自己过份了,要把当时赔过来的猪都给了梁鸿,梁鸿不要,他要让自己心安,宁可自己吃亏,不愿意让别人看轻了自己。

“举案齐眉”,成为中国传统夫妻恩爱的楷模。

梁鸿通过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年纪轻轻就以其高尚节操远近闻名。汉代选官,一为征辟,一为察举。征辟和察举,都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好的人,或者是孝子廉吏,或者是贤良方正。这些人都是靠乡举里选,得能让人周知。梁鸿名声大,有可能被察举,将来为官为宰,可以荣耀乡里。有好多家境好、有势力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他,梁鸿一一推却。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女人合适他。后来,他令人大跌眼镜地选择又黑又丑的孟光为妻,并与妻子相儒以沬,相忘于江湖,两人共同演绎了“举案齐眉”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夫妻恩爱的楷模。

终身不出仕,坚守隐士气节

完全归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此类隐士具有融自身于自然之中的真正的隐士品格,无论何种条件之下,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隐士气节——拒不出仕。

梁鸿看书,精神向往的是前世的高洁之士。秦时有四个博士,逃秦苛政,躲进了商山。这四个人在刘邦坐天下之后,几次被人征辟,就是不出山,原因是刘邦这人太爱骂知识分子。后来虽然因立太子事出山,但高名传扬后世。此后还有二十多人隐居山林。梁鸿为他们做颂,以为心中榜样。梁鸿有一个同学,姓萧。两个人在太学的时候,比较能说得来,当时相约,都不要当官,隐逸一生,最为逍遥自在。但是萧同学毕业后,还是有人帮扶,进了官场,为此梁鸿去了一封信,对萧同学进行指责,并且断了交往。他更坚定地认为,他适合隐居起来,在一个不为人知的环境里,过自己平静的小日子。

东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诗讽刺了官府的腐败与奢靡。后来不知怎的,这首诗被传到了汉章帝那里,汉章帝勃然大怒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但齐鲁并非梁鸿所希望的净土,过了几年,他们隐居的行踪又被世人发现,并最终传到了朝廷。时光的推移,虽冲淡了汉章帝的雷霆之怒,但章帝并没有完全忘记这个曾经不与自己合作,却还攻击朝政的隐士,他向地方官吏传下圣旨,表示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的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夫妻二人不为朝廷的高官厚禄所诱, 因此,当征召他入京的官吏正在寻找他时,他已偕妻离开了齐鲁。

就名节来说,中国文人不缺乏守节者,却比较缺乏像梁鸿这样彻底身退的隐士。他的出现使隐士文化的流传没有出现大的断续。天下无道则隐!早慧的梁鸿早已洞悉。在他的身上,入世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所以,他在没有任何犹豫和摇摆中就选择了终身不出仕,这对当时浮躁的时代是何等的冲击与想象。这就是梁鸿作为隐士的独特价值所在。

文学作品成就高,对后来文人影响巨大。

东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五噫歌》是梁鸿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影响了梁鸿一生的作品,其对后来文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后来诗文中常把告退或者写背时之作称作“赋五噫”。

梁鸿晚年在大富豪臬伯通的资助下,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不是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评定注释;二是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梁鸿存世的作品只有收录于《后汉书》本传里的3首诗,即《五噫歌》、《适吴诗》和《思友诗》。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适吴诗》

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

心惙怛兮伤悴,忘菲菲兮升降。

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

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

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傥云睹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

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

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

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思友诗》

(一作思高恢)

鸟嘤嘤兮友之期,

念高子兮仆怀思,

想念恢兮爰集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