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位父母都是充满期待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期待他们学到知识和本领,期待他们成才,期待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期待他们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很多时候往往会事与愿违。

父母满怀欣喜地把孩子迎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没个学生的样子:千催万催才去写作业,写作的时候东瞅瞅西看看,字写得歪歪扭扭,口算题能错一半,那么简单的题目讲多少遍都不懂……总是惦记着喝水、吃零食、看电视和玩耍,独独不爱学习。于是,家长们渐渐失去了耐心,最后身心俱疲,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孩子为什么这么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对于很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在一个适应期。上课的方式、学习内容和课后作业等都和幼儿园差别巨大,孩子可能懵懵懂懂的,还在一个适应的阶段。对于适应期比较长的孩子,这个过程更加考验父母的耐心。

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1)

有一些孩子字写得不好,坐姿和握笔姿势都没问题,孩子自己也很努力,可是还是写不好,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小肌肉群还没发育好,导致他们的手部力量不足。

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耐心,以及有效的帮助,不要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不要只把关注点放在分数、成绩上面。

有的孩子在数学计算中总是出错,同样的一道题,换个样子就不会做了,这和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至7岁的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7至11岁左右的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思维具体形象性地束缚,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做支柱。家长不要高估他们的思维水平,在辅导时要借助具体的事物。

其次,他们的学习体验不好,这主要是周围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家长造成的。

一个班里,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成绩难免有高有低。老师们大都喜欢成绩好的孩子,经常对他们进行表扬,甚至表现出偏爱。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了一些指责,或者内心深处会和同学进行比较,产生落差。

有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孩子的成绩又不太理想,父母给的无论是指责和批评,还是失落和叹息,孩子都会感觉到压力。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父母不时地对孩子指指点点,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烦恼。导致他们一想到学习,就会产生自卑、难过、委屈、生气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就算换成大人,也不会喜欢学习的。

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进步点要多多鼓励,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最后,孩子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

现在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父母有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很遥远,或者没意思。他们可能会想: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将来我随便找个工作都能养活自己,干嘛这么辛苦呢?遥远的虚无的未来远没有眼前的游戏和电视有吸引力。

学生生活的环境本身就很单一,如果让他们觉得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怎么怎么样,他们的未来被分数和名次牢牢绑定着,他们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会感觉到无聊。

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并让孩子的理想和眼下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同时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放弃自己的自以为是。孩子将来想当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固然值得称道,如果他想成为一名快乐的蛋糕师,不是也值得欣喜吗?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