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分享《万历十五年》的阅读心得,提到自己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人文关怀有网友喷我“正经人写历史才不这样写,建议你找本高中教材学习一下”“这书真不咋滴,都是捧出来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万历十五年发生什么大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发生什么大事(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发生什么大事

前几天,我分享《万历十五年》的阅读心得,提到自己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人文关怀。有网友喷我“正经人写历史才不这样写,建议你找本高中教材学习一下。”“这书真不咋滴,都是捧出来的。”

我不知历史残存了多少真相,也不想讨论史学研究方法,但我就是喜欢他对人的关心与关爱这一视角,哪怕你是个皇帝,我是个几千年后的普通人。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史,几千年帝制的国家,对个性的关心关怀,无异于当头一棒。

黄仁宇先生对万历皇帝的关心关怀,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一次沉重心情。

二零年的时候,一个人去西安。

短暂的旅行时间,我把对西北质朴的喜爱之情留给了古城墙。磨磨唧唧又完完整整地走完几万步。落日之下,坐在长椅上,它让我对人与城市的关系浮想联翩。有那么一刹那,我仿佛领略了古诗词里的登高之情,十分欣喜。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的西安之旅又败掉了我的喜爱之情。具体来说是位于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给了我沉重的心情。地下陵宫,感触最深的不是壮丽豪华,不是模拟军阵的威武强大,不是世界奇迹的光环。我只觉得沉重,俑坑越多,阵仗越大,我越觉得长生不死、长盛不衰的乌有,越感受到一个被历史选择之人的极致做法——暴政、徭役,神气得不可一世、残暴得不可一世。

当时对朋友说及旅行中的压抑之情,有些不被共鸣。自己也不知这份沉重与压抑,到底被什么所压抑?

反复想到,一个人为了修建陵墓,耗费38年,动用人力80万,他可还是一个人?一个被历史选择的人,履至尊而鞭笞天下的人,是一个有怎样的个性的人?一个帝王作为人的一面,是怎样的?如此的人,活得到底怎么样呢?

直到读到黄仁宇书中的一句:皇帝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制度,是一个机构。

那些压抑,仿佛找到了原因。如此想来,在不考虑人性的制度与机构面前,想来人的一面越少,越符合制度。制度越不能符合人的需要,就越能戕害人性。

有形的制度,无形的制度,本质是一种准则。只是我们身上又有哪些准则,其实是一种带着桎梏的限制呢?我们该怎么去检验这种制度的好坏?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力是否在生活中被充分的使用?

反思准则,关怀人性,关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