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近两年的行情(收购上市爆发)(1)

(图片来自“123RF图库”)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嘈杂的房产圈,大致是:收购,上市,爆发,迷茫,焦虑,烫手,挣扎。房企在海外大手笔收购,物业服务上市,中介市场全面爆发,挣扎的联合办公,不得不说,焦虑的房地产,烫手的热钱。

亿欧 / 鲁红卫

当互联网圈充斥着 “裁员”、“资本寒冬”、“倒闭”这些辣眼睛的词汇时,房产圈则聚焦于 “房价暴涨”、“买买买”、“秀业绩”、“地王”,还有尚未尘埃落定的万科股权之争在民间的各种谣传。

在大众看来,房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一直以来都是跌宕起伏,冷暖交替,让人看不懂、摸不透。但是结果似乎都一样,房地产依然野性十足,同时暴涨的房价背后代表了两层意思:胜利和恐慌。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下嘈杂的房产圈,大致是:收购,上市,爆发,迷茫,焦虑,烫手,挣扎。

>>收购上瘾,中国房企最爱“买买买”

很多时候,房产行业更像是资本游戏。国内房地产市场红利逐渐在削弱,从2013年开始,不少房地产企业已经悄悄把目光转移至海外市场。亿欧梳理了2016年房企在海外的大手笔布局:(部分)

2月15日,中泛控股全资附属泛房地产开发第二有限公司以7.64亿港元收购美国公司Aina Nui Corporation持有的位于在夏威夷州的物业。

9月7日,中泛控股旗下公司贷款3亿美元用于收购美国夏威夷州的合共约26.27英亩的物业。

9月7日,万科确认,公司以逾10亿元收购了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Ryder Court。

除上述外,同样发生在上半年的收购案还有,新龙国际收购大阪某物业,国锐地产收购伦敦一座办公大楼;上置集团收购伦敦法兴银行总部大楼; 等等。半年时间国内房企在海外收购物业已经达到十余起。当然,国内市场也有疯狂的“买买买”,2016年3月14日,中国海外发展发布公告称以310亿元向中信集团收购物业组合,向中信股份购入内地25个城市共240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物业。

回头看房企海外并购的物业,大部分都处于核心商业地带,相对来讲,优势也比较明显,一方面提高中国房地产企业在海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平衡公司业务之间的风险。 但是进军海外市场也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是当地政策的复杂性,比如拆迁。类似这种问题可能会诱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论,万达就是一个例子。

房产企业收购在海外布局热潮并非在今年兴起,2013年、2014年同样有很多房产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大量的热钱流向海外市场,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在资产流动性强弱方面,国内房地产不及海外资本市场。当下,中国房企上半年业绩普遍较好,不少企业都选择了上调销售目标,如果业绩一直向好,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房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物业服务上市潮来了?

2016年9月7日碧桂园在港交所发布公告,8月31日,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碧桂园物业服务,已就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于上交所上市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报文件,并于9月7日收到受理通知。

与该事件形成对比的是,8月1日,“万达物业”整体转让给“花样年物业联合体”,交易金额为20亿元,此次交易也被认为是国内物业管理行业中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时间轴再往前推,7月12日,绿城服务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交易,成为继彩生活、中海物业、中奥到家后,第四家登陆港交所的内地物业管理公司。

除了在港交所上市,物业服务领域也出现了一批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比如,远洋亿家、润华物业、华仁物业、蓝光物业、方圆现代、物管股份、海航物业、盛全物业、智善生活等。有观点认为,物业管理正式拉开上市大幕。

受消费升级驱动,围绕社区的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线,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万亿级市场吸引众多创新企业高调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 物业成为广为热议的新话题,为业主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系统服务成为物业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也在很大程度上构造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万亿级大市场面前,必然会引起房产开发商的敏锐嗅觉,过去粗放式的开发业务应该朝着精细化运作方向深耕。对于传统房产开发商来讲,倡导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积极布局物业服务领域,必然会带来业务上的创新与突破,甚至这块业务未来的价值会超过原有业务的价值。但是挑战也不小,房产开发商在物业服务层面上的运营能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房产中介市场持续爆发,迎来万亿平台

2016年上半年,大部分房产开发商的销售业绩都很不错,对于下游房产服务的企业也极其利好,通过几组数据来看房产服务市场的迅速增长:

8月17日,世联行发布2016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世联行上半年代理销售额达2517亿元,同比增长33.74%,创造营业收入26.95亿元,同比上涨40.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02亿元,同比增长24.42%。

8月26日,合富辉煌发布2016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上半年共实现营业额17.42亿港元,实现净利润9240.9万港元。

9月1日,中城联盟公布一组链家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链家共有8000家门店,12.5万经纪人,链家整体GMV已经超过8500亿元,全年二手房GMV接近万亿的概率很大,加上新房业务的交易额,2016年全年挑战GMV 1.3万亿元。链家2020年GMV目标是3万亿,其中二手房2万亿,新房1万亿。

通过上述几组数据不难发现,按照当前的增速发展下去,以新房服务为主的世联行年底有望突破5000亿大关,以二手房服务为主的链家年底也将稳妥实现万亿,这意味着房产中介服务正式进入“万亿级时代”。

如果按照当前市场规模15万亿来计算,世联行占据总市场规模的3.3%,链家占据总市场规模的8.6%。结合宏观环境,国家“去库存”政策的不断推进,房产中介行业还将继续爆发。出现万亿级平台之后,行业依然存在创新创业的空间,相对立的是,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而言,中介行业的试错机会已经不多了。眼下中介市场格局已经是硝烟四起,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词是扩张。

>>焦虑的联合办公,创客真的不够用了

急于扩张的还有一个细分服务领域,那就是联合办公。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炒概念的时代。一两年时间,联合办公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数千家,而且大多集合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互联网发达的二线城市,9月9日,方糖小镇宣布获得约2亿元A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元。

资本寒冬阶段能够获得融资,实在是不容易。但是从当下的创业环境来看,还是要给行业泼一盆冷水,因为企业的融资往往会被误解成为这个行业得到广泛认可,其实不然,受到关注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此前亿欧有一篇关于联合办公的文章提到,联合办公空间很有可能正在徘徊和挣扎于“众创”和“重创”之间,的确有几分道理。

刚在北京751召开的全球联合办公峰会GCUC,这条赛道上的很多创业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自己做的事情有特色,自己能活下来,然而最后大家都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确实,现阶段还尚未到行业真正的洗牌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联合办公倒闭的状况,但是倒闭并没有造成一个“现象级”结局,还有一点可以解释联合办公的活力犹存,公司账上的钱还没有到捉襟见肘的时候。

很多观点都认为,联合办公是一场革命。不过现状来看,联合办公的火热暂时还没有给行业带来真正的变革,而行业本身存在的症状依然久治不愈。整个创业大环境下,创业热潮褪去之后,创业者必然会失去积极性,大部分初创型公司恐怕难逃惨淡收场的结局。不过,联合办公的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TO 创业者和政府的联合办公几乎没什么前途,最后估计都得回落到TO 房产开发商这个方向。

❃❃❃

亿欧此前发布《2016中国民营服务百强企业增长排行榜》中,有25家房地产公司入围排行榜,占总数的1/4,房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房企的海外大手笔收购,物业服务的上市,中介市场的全面爆发,挣扎的联合办公,多维度地构成了当下房产市场的最新产业动态,不得不说,焦虑的房地产,烫手的热钱已然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大命题。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真正理解房地产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件事可能压根就无规律可循。

本文作者鲁红卫,亿欧专栏作者;luhongwei365(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房地产近两年的行情(收购上市爆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