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依长江,东偎鄱阳湖,集雄、奇、险、秀为一体,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偏好庐山,并在观景游玩后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而到了近代,庐山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味。

从英国传教士在庐山购地到俄、美、法等国家的商人在庐山兴修别墅再到蒋介石将庐山作为夏都并在这里秘密商议划江而治,一直到建国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多次来庐山疗养、开会。云雾中的庐山不仅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还承载着许多民国时代的记忆。

在松柏翠竹的深处,一处密集的别墅群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群山之间。这些别墅多由美国传教士修建,也曾在民国时期接待过国民党政要,而在建国后便成为了中央领导人的下榻之地。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

庐山别墅群

芦林湖畔的“芦林一号”四合院是毛主席的旧居,庐山442号别墅曾接待过周总理和他的夫人邓颖超,而由美国传教士科奇南修建的267号别墅则是邓小平于1961年参加第二次庐山会议时的居所。

就在这幢美式风格的别墅里,邓小平在台灯下批阅起草过文件,也同好友们一起谈笑风生。

之后的岁月虽充满坎坷,但在风雨来临之前,这幢别墅中昏黄的灯光或许使邓小平在繁重的工作之外体会到了一丝温馨。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2)

邓小平

邓小平首上庐山

1961年8月22日,邓小平携夫人卓琳和女儿邓楠来到了庐山。当时邓小平正担任着中共中央的职务,在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此次会议结束后,邓小平还要马不停蹄地率领代表团参加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因此,此次上庐山,既是开会商讨国家大事,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自我修整。

22日上午10时左右,邓小平的车驾缓缓地驶进了别墅区。时任庐山工人疗养院办公室秘书的杨基友带着第七接待服务小组负责此次的接待工作。

邓小平刚下车,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娄绍明就迎上前去,紧紧地与邓小平握了手,并将杨基友等人介绍给了邓小平及其随行人员。

据杨基友事后回忆,身居高位的邓小平并未展现出威严肃穆的一面,相反他平和谦逊,看上去就像一个邻家老人。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3)

邓小平与夫人卓琳

只见邓小平环顾四周,打量了一番别墅周围的环境,这才面带微笑地开口道:“这地方很凉爽,很好!”

第一次来庐山的邓小平显然对周遭的一切都十分好奇。杨基友趁此机会便走上前去对庐山进行了一个简要介绍,还重点提到了庐山上的别墅群。

戎马半生的邓小平对于住所其实没有太多要求,国内持续已久的经济困境早已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庐山吸引他的更多的是宜人的气候和青翠的树木,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灵才能获得片刻的喘息与安宁。

当时的杨基友刚刚28岁,虽然在第一次庐山会议中已经负责过接待工作,但面对邓小平,他依旧十分忐忑。

接待工作繁杂琐碎,既要协助勤务兵做好日常通勤安排,又要了解书记的爱好习惯,保证其日常生活的轻松舒适。

杨基友满以为邓小平会在饮食等方面有所偏好,山中交通不便或许难以满足书记的需求。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因为邓小平想吃好的而忧虑,相反却为邓小平吃得不好感到万分担忧。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4)

邓小平与夫人卓琳

邓小平的夫人兼机要秘书卓琳负责与杨基友进行工作上的对接,但卓琳每天报上的菜谱却只是普通的茄子、豆角、白菜。杨基友一面与厨师沟通,一面内心很是着急。

邓小平日常工作十分繁重,经常要工作到深夜,这些菜不管怎么烹调都缺少营养,长期这么吃,书记的营养跟不上可是大问题。

杨基友有些为难。但邓小平一家却早已养成了节俭朴素的习惯,无论杨基友怎么劝,邓小平及其妻女还是严格遵循会议的伙食标准,甚至连颗荷包蛋都没有吃过。

据当时为邓小平做饭的厨师回忆,卓琳甚至还将发黄的白菜叶子都捡了回来,用开水浸泡后撒上盐和辣椒做成了泡菜,这菜搭配一碗稀饭就成了邓小平的早餐。可以说除了对辣椒表现出异常的偏爱,邓小平在饮食上几乎没有任何要求。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5)

邓小平

会议期间,邓小平每天最奢侈的就是八两的肉票补助。由于女儿邓楠并不是会务人员,因此这份补助只给了邓小平夫妻二人,但八两肉分给三个人吃,到嘴里不过只是尝尝味罢了。

这种清汤寡水的生活一直持续到9月2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尽地主之谊,给庐山上的老领导们带来了一餐丰盛的江西特色菜,这才让邓小平开了荤。但也成为了他来到庐山后仅有的一次“奢华宴席”。

菜肴里有三杯鸡、炒膳丝,还有兴国名菜“四星望月”,邓小平与一众战友们从这道“四星望月”聊到了在兴国时的生活后来又聊到了中央苏区。美味佳肴满足的不仅仅是口舌之欲,更是对逝去的时光、对革命岁月的追忆。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6)

邓小平

9月中,由于要赶赴朝鲜,邓小平在会上做完报告后便立刻下山回京。在临下山前,邓小平交待卓琳要将这几天的伙食费和洗衣费都结算一下。

等到卓琳找到杨基友说明来意后,杨基友感到非常意外,他忙说不用,但卓琳还是非常严肃地核算清楚,按三个人的标准把钱交给了他。短短几天,邓小平节俭的形象深入人心。

邓小平一家三口不仅没有给接待人员提要求,就连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卓琳从北京带来的。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贫苦岁月中一路走来的邓小平终其一生都质朴平淡,也极其自律。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7)

邓小平与夫人卓琳

麻将桌上的“常胜将军”

邓小平在庐山期间,除工作外,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

为了缓解会议的紧张情绪,秘书组安排了许多活动来供领导们舒散,但邓小平从未出现在舞厅或是剧院,而是热衷于和陶铸、李富春等牌友一起打麻将。

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邓小平在麻将场上也毫不逊色。多年打桥牌的深厚功底使得他在打麻将时也是思路敏捷、攻守自如。在闲暇时间,卓琳甚至会协助邓小平攒一场局,邀请李富春等老战友来家中打麻将。

9月15日晚,在会议议程基本结束后,邓小平通知了罗瑞卿、李富春、陶铸、柯庆施等牌友到267号别墅打麻将。

李富春当时正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副主任,经济建设上出现的问题也令他十分头大。因此,在邓小平家中打麻将也算是忙里偷闲,借麻将桌上的交锋释放一下沉积已久的压力。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8)

李富春

在吃过晚饭后,牌友们陆续地来到了邓小平家中。卓琳和女儿忙着接待,但邓小平早已坐在麻将桌前蓄势待发。

看到李富春后,邓小平调侃道:“打麻将,我可不讲啥子客气啰。你们四个人,富春、陶铸、瑞卿先上桌打,庆施晚来一点,坐在旁边看”。李富春对此哭笑不得,但对于邓小平的牌技却也不敢小觑。

在开打之后,几人定下规则,每打一局都记下胜负,等到几圈过后再统计结果,输的人就要站在边上倒茶。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9)

邓小平与李富春

没过多久,李富春先输了,于是李富春就站在旁边负责后勤,换由柯庆施上场来打。其余几人都各有输赢,唯独邓小平始终稳坐钓鱼台,是麻将场上的常胜将军。可谓是充分发挥了四川人在打麻将上的天赋。

等到牌局结束后,卓琳则会给几人端上一份宵夜。简单的会客室,熟悉的老战友,一份热腾腾且美味的夜宵,在这一刻,几人似乎都不再是日理万机的领导,而是变成了享受生活的普通人。

国家大事压在他们的肩上,几亿人的生计需要他们考量,但他们不过也是没有三头六臂的普通人罢了,除了领导人的身份,他们也是丈夫、也是父亲,也同样需要人间烟火的浸润和滋养。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0)

邓小平打牌

就像打桥牌一样,邓小平打麻将从来不只是为了娱乐,他更享受打麻将过程中记牌、数牌、码牌时大脑与双手的运动协调。对于邓小平来说,打麻将就是另一种方式的提神醒脑,这比喝茶都管用。

而且邓小平的牌风也非常好,麻将桌上的邓小平就和工作中的邓小平一样,也是同样的专心认真,而且也不会多话。他扔下的每一个牌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这也难怪他能一直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了。

在邓小平与其他领导打牌的时候,卓琳通常会站在一旁观看并时不时地谈笑两句,调节一下场上的气氛。

对于卓琳来说,她既是秘书又是妻子,她需要时刻帮助邓小平处理政事,但她也更希望邓小平能真正地放下压力,享受生活,而麻将场上的邓小平无疑是快乐的。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1)

邓小平

纲领性文件的提出

据杨基友回忆,1961年邓小平就是在267号别墅的小书房中起草了三大纲领性文件。每天早上起床后,邓小平就会窝到只有几平方米的小书房里涂涂改改,期间除了杨基友外不得有任何人进出。

而杨基友也明白邓小平工作的重要性,没有特殊情况也绝对不会打扰。就这样,经过几天的摸索研究,邓小平终于拿出了一份具有建设性和实操性的方案。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围绕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展开。在会议过程中,邓小平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敢讲话、讲真话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几大文件。

针对粮食问题,邓小平依据来庐山之前在顺义、怀柔等地实地调查的结果,并结合相关省份的数据报告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严肃批评。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2)

邓小平发表讲话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反对浮夸风,严厉打击粮食产量虚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指标压得太低,还是要切实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产量指标只能退到长江(亩产粮食指标800斤),不能退到黄河(亩产粮食指标500斤)》的纲领性文件,希望以此来指导各地工作,切实转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浮夸作风,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之后,邓小平又宣读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这几个方案都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和支持,也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指导方针。像其中的“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言论也厘清了阶级划分上的矛盾,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3)

邓小平

虽然国内经济遭到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危机,但是在会议过程中,几大领导人也始终沉着冷静、运筹帷幄。

而此次庐山会议也成为了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起草的文件对后世影响深远,更是因为他在这次会议中第一次坐到了核心领导团的位置上,第一次和周总理分坐毛主席两边。

现在再看当时留下的影像资料,我们不禁感慨,这真是伟人的同框,也是共产主义者的薪火相传。

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961年邓小平在庐山参加会议后)(14)

邓小平

结语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而庐山则见证了共产党和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几次关键时刻。邓小平初登庐山留下的除了大政方针,还有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他的艰苦奋斗、平易近人、冷静睿智既回荡在群山之中,也印刻在所有人的心头。

从年少留学法国到回国后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再到成为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终于迎来了完满的结局。

没有人想到来自四川的那个小个子青年竟然一步一步走到了共和国领导人的位置上,但这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中国已经证明了邓小平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

几十年兢兢业业、几十年筚路蓝缕换来了当今的盛世中国。对于邓小平,我们惟有说一句:邓公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