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一种思维病毒,每时每刻复刻着大脑的回路,颠覆着我们的世界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说文解字中时字的来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说文解字中时字的来历(说文解字新编1宀子)

说文解字中时字的来历

知识是一种思维病毒,每时每刻复刻着大脑的回路,颠覆着我们的世界观。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大学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天都要和不同的字打交道,熟悉的、陌生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长相端庄的、形体走样扭曲的……

在被它们整整折磨4年以后的某天,我突发奇想地紧紧盯着某个字看了三天三夜,看着它从熟悉到陌生,从端庄到扭曲,从清晰到迷糊,然后慢慢地将自己的线条、结构,拆解,重组,重新变成我们熟悉的模样。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曾经学过的所有关于文字的事件一一在脑海里闪现。

字——宀子。

宀mián,象形字。形状像尖顶房屋的侧视。甲骨文中,宀表示房顶的笔画与表示墙的笔画分离,后来为了方便书写,把二者连为一体。本意就是房屋,引申为覆盖的意思。

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很像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像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说文解字中对宀的定义为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

翻译过来是:相交覆盖的深邃的屋子。象形。凡是“宀”的部属都从“宀”。

什么意思呢,古代的屋子都有四注,东西与南北都相互交覆,有堂有室的就被称为深屋。

康熙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田艺衡曰,古者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先有宀,而后有穴。宀,当象上阜高凸,其下有可藏身之形,故穴字从此。室家宫宁之制,皆因之。

子则比较好解释,根据字面上来说,指的就是孩子的意思。

字作动词时,会意兼形声。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意也是生孩子的意思。

但作为名词来讲,指的是文字。古时候,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来人们逐渐不再严格区别。也就是说,字是一个合成词,只是后世的人为了方便,约定俗成地把它当成了一个表意的文字。

下面我们来说说文字的来历: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的籍贯,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仓颉造字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可以总结为: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还有很多沿用。

到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让汉字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变成横平竖直的方块字。

秦李斯对大篆删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在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小篆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所以民间又出现了一种简化——隶书。

到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草书的特点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我们一般称为行书。行书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为汉代刘德升所制。

到了宋代,随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主要是受刻刀影响而形成的字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分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民间流行的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

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这些是对中国各个时期字体的一个基本总结。

上面,我虽主要说的是文字的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但我想让你们记住的是文字既能杀人,也能救人的道理。一字之差,一面可能前途坦荡,一面却是万劫不复,清朝的文字狱,就是这一说法的典型代表。

自古以来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但结局如何,文字早已为他们界定。在我又接着默默研究了它们3年以后,像是嘲笑,又像是好奇,这些字慢慢对我敞开了心扉。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想写这些字,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许这些文字,在以一种我难以理解的方式,操纵着我的人生。说文解字新编,字——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