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杨树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

宅家战“疫”,如何更有意义?

疫情严重,大家都蹲在家里,以“宅”防疫——以前被视为“废物”的宅文化,居然成了对抗疫情最有用的武器,这可能是出乎大家预料的。

用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宅家不出的办法来对付病毒,是根据钟南山院士的建议制定的防疫措施,“尽量减少走亲访友,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在室内注意通风,勤洗手,多运动,少熬夜。”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2)

这样做的依据,是防治传染病的绝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宅家不出,几乎可以同时做到以上三点,是防控疫情蔓延成本最低,要求最低的“战法”。虽然强制性的大幅减小人员流动会带来经济损失,但相比疫情扩散带来的影响,从全局看,这点损失可能真算不上什么了。

在军事上,类似情况其实也不少见。虽说军队作战主要是以机动取胜,但凡事都有例外,某些时候,还就得靠“宅”取胜。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靠什么赢了?就是宅嘛。诸葛亮“天下奇才”,治军有方,谋略非凡,蜀汉军人数虽少,战斗力却非常强悍,每每在野战中大败魏军。司马懿吃了亏,又料定蜀汉军必定粮少,所以干脆缩进坚垒,任凭对手如何叫骂也不出战,拼消耗。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3)

诸葛亮派使者送来女装,刺激司马懿,但这匹马宁肯成为中国第一“女装大佬”,也决不上钩,愣是以“宅”战法耗死了诸葛亮。

打不过就宅,要是双方都打不过对方呢?那就都宅!一战中的堑壕战就是这样。

双方军队“宅”在漫长的战壕里对峙,这种局面在战争之初是谁也想不到的,那时的人们,无论是上层的决策者,还是底层的老百姓,都觉得这次战争跟以前一样,打上几个月,意思意思就结束了。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4)

但工业化时代的战争,杀伤效率远远超出了事先想像,火炮、机枪、铁丝网组成的防守体系让步兵冲锋成了自杀行为,一天死个几万人一点都不稀奇——谁攻谁死,但又不能后撤,于是掘壕固守,蹲坑对峙,大家都当司马懿,成了唯一选择。

伤亡巨大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双方不约而同地沿着瑞士边境挖战壕,一直沿伸到大西洋海岸,开始了时间长达四年的堑壕对峙。一开始堑壕只是临时手段,但谁也攻不动,很快临时变永备,战壕成了士兵在前线的“家”,过起了“宅”的日子。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5)

战壕通常呈锯齿或弯曲形状,以防炮弹通扫一片,深6到7英尺(约合1.8-2.1米)、宽6英尺左右,面对敌人的一侧叫胸墙,另一侧叫背墙,两侧会用沙袋,木架进行加固,地面通常会铺上木板,战壕前的空地会拉上很多铁丝网。战壕前后有好几道,由交通壕连接,通常最前沿只放较少兵力,大部队屯于后方。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6)

▲两军堑壕之间,是死寂的无人区

在堑壕对峙期间,其实真打的时候并不多。除了大规模攻势和少数长期激烈交火的“活跃区”,大量存在的是“舒适区”(cushy sector)。英军第61师的一名新兵在日记中写道:“空气中安静得可怕,只是偶尔被几声枪响打破,很难想象这个地方和‘世界大战’有什么关系,太安静了”。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7)

一名士兵通常会在战壕里呆一天到两星期,最长的纪录的是澳大利亚军的一个营,呆了53天,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但安静归安静,战壕可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宅在这样的“家”里,即使不打仗,也是一种折磨。

生活在战壕里跟生活在土坑里区别不大,战壕挖在哪里是由军事需求决定的,挑选地理条件的空间很小。一旦挖出了地下水,战壕里经常是潮湿泥泞,如果是夏天,那遭罪的滋味,想必南方的朋友会更清楚。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8)

在秋冬季,即使没有地下水的烦恼,很多士兵也会患上可怕的战壕足。战壕足的学名是“浸渍足”,因为双脚长时间(数小时,甚至数天)静止,处于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呈现蜡状,脚部会变得冰冷、肿胀,最终坏死,轻则减员,重则截肢!

更糟糕的还有卫生环境,因为吃喝拉撒都要在战壕里解决,就得专门搞一个厕所。但在堑壕战这个大环境下,所谓的厕所就是一个比战壕地面低一些的大坑,架上木梁,士兵们或蹲或坐来解决。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9)

如果只有几天还好,但经过长时间不挪窝的对峙,“厕所”成了装满泥浆、污血和排泄物的污秽之地,散发出的臭气足以使人窒息,再混上土腥味、潮气、尸体腐烂……的气味,那味道,只能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更惨的是,一遇到阴天下雨,“厕所”中的污物还会反溢到战壕中,如果碰巧来一发炮弹砸到这里……简直是世界末日。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0)

▲战壕中的歼灭老鼠的战果

许多士兵在战壕里患上痢疾、斑疹伤寒和霍乱,有的被寄生虫感染,拉稀跑肚,这又导致厕所和战壕更加肮脏,成了恶性循环。实际上在一战中士兵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疾病,机枪大炮毒气还要排在后面——这种“宅”,哪怕只有一两天,恐怕也没人想经历第二次。

其实,要说条件差,还有比一百多年前堑壕战更艰苦的例子——对越作战期间的猫耳洞。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军撤回国内,在国境线上的一系列骑线点对峙争夺中,猫耳洞成为我军的主要阵地形式。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1)

猫耳洞源于战壕体系中的防炮洞,即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挖掘出的洞,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可以用来藏身、储存、防炮,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在老山等具有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前线,许多天然溶洞也被利用为“猫耳洞”。

相比猫耳洞,一战的堑壕大概可以算豪华舒适了——猫耳洞狭小逼仄,进出低头,站立弯腰,躺下了也伸不直,要屈臂蜷腿,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洞内水深甚至过膝,躺下都成了奢望……常年高温高湿,最高洞内温度可达50度,如同蒸桑拿,衣物霉烂,食品变质,而且人人都患上了令人痛苦不堪的“烂裆”。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2)

▲“宅”在猫耳洞里只能穿成这样

洞内空气污浊不堪,臭味、腥味、霉味混合,蚊子、蝎子、蜈蚣、蜥蜴、蛇鼠出没,被蚊子叮咬后短时间内就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最难熬的是缺水,洗澡是不可能的,当饮水送不上来时,只能用罐头盒接雨水或露水。

罐头盒还有一个用处是充当“厕所”——排便装罐头盒里扔出去,有的战士为了减少这个麻烦,选择尽量少吃。这样的折磨,几乎是人类能够忍受的极限了,所以前线一直流传着“仗好打,苦难熬,枪一响往前冲,伤得痛快,死得壮烈,最难熬的是蹲猫耳洞”,“猫耳洞里呆一年,一辈子的苦都吃了”这样的说法。

在大部分时间里,战士们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宅”着,与越军紧张对峙,为祖国守住了领土。但这种“宅”,只是听着,都觉得头皮发麻,如果亲身经历过,那绝对是终生难忘!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3)

▲邢志强后来成为陕西宝鸡电信公司的员工

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

原兰州军区139师417团5连老兵,“老山第一兵”邢志强曾在老山战场211阵地上的猫耳洞里坚守了117天,击退数次越军反扑,干掉了离自己最近的越军屯兵洞,九死一生,几处受伤,还落下了关节痛、腰腿痛等后遗症。但他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能大声说话、躺展睡觉、无忧的上厕所、自由的散步,已经非常知足了。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4)

相比于战争中的“宅”,我们现在为防疫而“宅”,其实已经不知舒服到哪里去了,可为什么还是会感到痛苦呢?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宅”,只要不是自愿,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无聊。

怎么对抗无聊呢?办法就是“找事做”。

如果发生战争哪个地方最不安全(宅着也能打仗)(15)

▲反映堑壕战的油画《在战壕中学法语》

这里说的找事做,是指要找有点难度有点用处的事情做,而不是玩游戏一类的纯消遣,比如练字、学外语、锻炼……这样才能有成就感,而不是空虚感。

当年在猫耳洞中的坚守的战士,有的练出了读秒快速报数的本事,有的写出了诗集,有的背下《毛选》……你想想,能不能也找出有点难度的事情,练练以前想练而没有时间练的技能,不是也很好吗?

时间怎么都是过去,宅家也不能白宅,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提升一下自己,既抗疫又进步,一举两得,岂不更好?来,咱们一起行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