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懂正确引导,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性体验

最好的教育在家里。

友友们:周末好!我是静婧

最近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有个宝妈很发愁,前几天孩子临睡前,妈妈问她要不要去上个厕所,孩子说没有尿意,可是刚走出卧室门口,孩子就尿裤子了,于是这个宝妈赶紧给孩子冲澡,换睡衣,临睡前又问宝宝要不要再去上下厕所,宝宝还是拒绝了,没想到半夜又被惊醒,宝宝竟然在床上尿了个地图。接连几天,总是这样。

婴儿肛欲期怎么算(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1)

群里很多宝妈听到这个事,都反映说自己的孩子也有这种状况,有时候是尿尿,有时候是孩子刻意地拉粑粑,他们都觉得很崩溃,明明之前孩子的如厕已经很有规律了。

其实之所以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他们成心的,要知道孩子在一岁到三岁之间,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肛欲期,而在这个时期内,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会憋尿憋大便,而且还有不少宝宝会对自己的便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观察

就像我家女儿,有一段时期,还对自己的排泄物特别着迷,拉完后还要拉着我们研究她的大便像什么,有时候说大便像月亮,有时候说像蜗牛……

很多的父母在生孩子的时候根本想象不到,养育孩子还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期。宝宝做出的这些“恶心行为”,真的会超出很多父母的心里防线。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孩子成长期间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如何对待这个时期,会对孩子未来的生理、心理,甚至成年后的性体验都有很大的影响。

肛欲期是孩子性萌芽的开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肛欲期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只有了解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更早的发现宝宝的肛欲期,将宝宝的肚欲期缩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在孩子的某些成长时期,会因为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追求,产生几个与外界接触明显的时期。而肛欲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肛欲期是婴儿向幼儿过渡,初步去探索世界的一个阶段。刚好在1.5岁~3岁期间,儿童逐渐有了自理的意愿,并经历第一个反抗期,也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执拗期”,他突然意识到“我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拉,什么时候尿”。

婴儿肛欲期怎么算(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2)

但是在刚开始练习“决定”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着“我现在有了我就不尿,我要憋着,憋到我觉得该尿的时候再尿”,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憋得恰到好处,所以经常还来不及走到卫生间,就释放出来了,这就是儿童的“不成熟”表现。当然,每个孩子的肛欲期表现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这个时期会维持2个月左右的时间。

像我们成人在工作中,有时候在开会期间,特别着急上厕所却还能憋住,这个功力,其实就是在1.5~3岁“肛欲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所以在这个年龄,训练孩子用意志力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断体验括约肌的收缩,是孩子性萌芽的开始。

弗洛伊德就曾提出“性发展”理论的5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0-1.5岁的口欲期:这个时候儿童通过口吮吸母亲的乳头,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快感和安全感、愉悦感;

第二个时期是1.5到3岁的肛欲期:儿童对排泄活动充满兴趣,透过对自己大小便的控制来获得一些成就感;

第三个时期是3到5岁的性器期;

第四个时期是5到11岁的潜伏期;

第五个时期就是12岁以后的生殖器期,我们称它为青春发育时期。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看到,6岁前的儿童要经历三个阶段的性发展,肛欲期正是孩子性萌芽的第一个高峰期,它的结束,便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一生殖器期迈进了。

所以在肛欲期,宝宝就会有很多跟“性”有关的游戏,像过家家,怀宝宝、生孩子的游戏,幼儿园的孩子还会很好奇别人的生殖器长什么样子,有时候他们之间还会相互看,还有“婚姻敏感期”,孩子会告诉家长,“他要跟谁谁谁结婚”等等。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感触,自己的孩子确实出现过这些行为,我们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是不是都认为这是很糟糕的行为?甚至用训斥的态度,让孩子觉得自己犯错误了。

我认识一个中学生,小时候,在“肛欲期”这个阶段,憋大小便,由于父母不懂得,以为她便秘,就给她塞肥皂,屡次三番不见好,甚至还打骂孩子,造成了她读中学了,还经常尿床。由于这个原因,孩子变得非常自卑,后来就休学了。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女孩已经结婚了,但是,婚生活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她没有办法信任自己的身体,对任何的亲密行为都充满了恐惧,导致她的夫妻生活也非常不幸福。

还有的老人带孩子,定点去强行把屎把尿,觉得不但节省了尿不湿钱,还能让孩子养成按时大小便的习惯,结果长久下去,孩子的排便系统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严重到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他们会遭受同学的议论、嘲笑,甚至在家里遭到大人的训斥和责骂,慢慢地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自卑、怯懦、不合群等问题。

看似童年一个“秘密”的发展行为,如果家长不懂得正确引导,带给孩子的破坏性影响是终生的。所以,在“肛欲期”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去完成这个过程的发展任务。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肛欲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呢?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认识一位老师,在她儿子3岁时,刚上幼儿园不久。有一天她的先生去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到幼儿园后儿子对他说:“爸爸,我的裤子湿了。”听后,这个爸爸就带儿子到了卫生间,以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但儿子却一动不动,爸爸也没有多想,以为儿子尿湿了裤子,就将手伸到儿子的裤子里摸,想看看湿到什么程度,结果摸了一手的大便。

这个爸爸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儿子说:“哈哈,你看我摸到什么了,黄金啊!”笑完,父子俩就高兴地回家了。时隔半个月,儿子又故伎重演了一次,先生依然大笑:“我又摸到黄金了呀!”这个爸爸的反应就和前次一样,对儿子没有半句责备。

婴儿肛欲期怎么算(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3)

后来朋友回忆起这件事,赞扬他先生的做法很伟大,在10多年前就能够做到保护孩子的自尊,那声大笑和摸到黄金的说法让儿子完全放松,不会因为将大便解在裤子里而害怕被爸爸责备,更没有因为肛欲期的尴尬,从此给心理蒙上了自卑的色彩。

作为父母,我们摆正态度是最关键的。

首先,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现,肛欲期是宝宝心理和生理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从内心尊重宝宝的发展,最好不要将宝宝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宝宝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宝宝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宝宝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第二,我们不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我们不要将宝宝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宝宝正在进行的体验。

第三,当宝宝这个时期的大便节律发生改变时,不要当作便秘去治疗。这样会将恐惧和痛苦与宝宝的大便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宝宝会长时间这样抑制自己解便,最终导致真正的便秘。

爸爸妈妈也不要因为宝宝大便节律的改变,给宝宝吃中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这不仅不能够改变宝宝肛欲期的发展进程,反而会让宝宝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健康的征象”,对自己身体产生负面意象,也对大便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第四,平静地对待宝宝把屎尿拉到裤子里。大人要平静温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爸爸妈妈不要说无用的废话,比如“宝贝,记住下次要去卫生间”,宝宝已经知道要去卫生间大小便,但是他目前还无法做到。

这样的劝告,就会给宝宝带来压力,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去厕所小便,但又无法做到,这样的纠结会让宝宝感到无助和痛苦,从而使宝宝出现情绪变化。

当然,如果宝宝尿裤子的次数很频繁,可以给他们用纸尿裤,减少宝宝对自己反复弄脏裤子感受到的压力。

第五,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大人不要羞辱、耻笑、责骂甚至打骂孩子的拉尿行为。这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对他成年后的性格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也不能对宝宝肛欲期过度忽视,否则会让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了。

最后,当孩子在公共场合下摸生殖器时,父母要给孩子进行温和地引导。我们要先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秘密的行为,你可以自己去探索身体,但要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不能让别人看到;同时,要先把手洗干净,不然手上的细菌会让自己生病;最后,要告诉孩子对待自己的生殖器,以及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要爱惜和温柔,不要弄伤自己

孩子的“性发展”就像一个密码写入了他的发展程序里,这个密码就存在于他的基因当中,不以我们成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自然规律。

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能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给到他们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帮助。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重点:

1.孩子在1.5-3岁期间会出现憋尿、憋屎的行为,这是他们进入“肛欲期”的标志;

2.“肛欲期”这个时期,训练孩子用意志力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断体验括约肌的收缩,是孩子性萌芽的开始;

3.根据佛洛依德“性发展”理论的5个阶段得出,肚欲期是孩子性萌芽的第一个高峰期,父母的态度和引导,会对孩子的成人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4.家长要从6个方面给到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帮助,从内心去接纳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教育听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