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视频,广州疫情封控区一位工作人员为一位独居阿婆配送物资,临走时,阿婆询问能否帮忙带走自己的生活垃圾。

经得对方同意,这位广州阿婆说了句“唔该晒,哥哥”。

特别声明“哥哥”无误,阿婆没有糊涂,我也没有打错字,这正是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不熟悉广东风土人情的人们大概会疑惑,中国社会讲究长幼尊卑有序,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为何称呼年轻小伙子“哥哥”?

广州人如何称呼阿叔(广东阿婆阿叔称呼年轻小伙子)(1)

关于这个问题,我查询了许多资料都没有结果,假如必须有一个答案,私以为是一种智慧!

许多上了年纪的广东人有一个习惯,习惯称呼较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小伙子为“哥哥”(语调有差异,也称哥哥仔)。除了上述一句“唔该晒,哥哥”,还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一位广东阿姨由于眼花看不清刚刚收到的短信,问起凑巧路过的小伙子,说“哥哥,麻烦你帮我看下”……

我们认知的“哥哥”一词有两种释义,指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同族同辈当中年纪较自己大的男子。

无论那种释义,一位长者之于年轻小伙子“哥哥”的称呼都“不妥”。

就文字的释义而言,“哥哥”委实不恰当。不过——“称呼”表示彼此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蕴含了情感。

广东阿叔阿姨口中的哥哥(或哥哥仔),无异于我们更熟悉的“靓仔”,不能简单从字面意义理解。“靓”并非形容外貌,同样的,“哥哥”也不是区分年龄的长幼。

广州人如何称呼阿叔(广东阿婆阿叔称呼年轻小伙子)(2)

为什么上了年纪的广东人称呼年轻小伙子“哥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陌生人面前容易产生“不舒适感”和“防备感”。出于某种目的必须和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有求于人,那么首先需要突破对方心理防线。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名片效应”,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将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

打招呼无疑是交际的第一步,因此一个有助于快速拉近双方距离的称呼——“哥哥”至关重要。

虽然一位长者称呼年轻人“哥哥”于“礼”不合,却是较其他方式容易突破对方心理防线。

“哥哥”无疑符合年轻人的身份——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其次出自长者之口,消弭了“由小看大”的严肃感,甚至予人谦卑、客气。当这些积极因素成立,心再“无防”。

一句“哥哥”蕴含了无以言表的智慧!

广州人如何称呼阿叔(广东阿婆阿叔称呼年轻小伙子)(3)

反复推敲自己的观点,直至结尾,未尝满意,而我已经尽力了,叹息之。

你觉得广东人习惯称较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小伙子为“哥哥”(哥哥仔)的因由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