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法工艺有哪些特色(承千年工艺之美)(1)

  今年44岁的刘文涛,我市非遗项目手工古琴制作传承人。

  3月15日早上八点半,和往常一样,刘文涛走进斫琴工坊,他要用新淘到的一块良木,斫制一张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被认为是最接近“大音希声”境界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唯一一种被列为世界非遗的民族乐器。刘文涛传承的手工古琴制作,是完全坚持纯手工斫制古琴的优秀传统技艺,于今年列入我市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斫琴之木,老而不朽为最妙

  看似简单的木材,经过一凿一斧的斫制,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发出千年不绝泠泠音,这其中,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刘文涛的斫琴工艺,依旧沿用古法,需要历经选材、琴面、槽腹、合板、灰胎、髤漆、上弦等百余道工序。作为斫琴的第一个步骤,选材是制作一张好琴最重要的基础。对此,唐代斫琴大师雷威有言:“选良才,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对于刘文涛来说,从选材之时,内心就已充满期盼。“一张好琴的诞生,首要就是要找到一块好木头。”

  栖凤梧桐,百年老杉。不同种类的木材,所引起的张力也不同。桐木,是中国古代最早用于制作古琴的木材料,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青桐,而不是梧桐木。从唐代开始,斫琴师尝试使用峨嵋松,也就是杉木古琴。桐木或杉木质地松软,利于发声,适合用来制作面板;而梓木(东北叫楸木或核桃木)纹理细腻,且不过于坚硬,既能反射面板振动的音频,又能使声音产生下沉的感觉,用来制作底板最为合适。

  刘文涛手中正在斫制的好木材,便是古杉。

  当然,之所以能成为上佳的古琴木料,不止于杉木本身,还在于它是二三百年的老料。已然经过百年风吹日晒的老木,水分尽失,干燥清爽,坚硬如石,用手敲打,颤音频率高,声频范围大,音色清凉。不过,亦不能一味求古,老而不朽最妙。

  但凡有时间,刘文涛便奔赴福建、江西等地,遍寻那些老旧宅院、庙宇拆下来的房梁、柱子,只为寻找到一块珍贵的古木。

传统古法工艺有哪些特色(承千年工艺之美)(2)

  文章百分之七八十,尽在槽腹

  传古法之精髓,承今时之新意。

  追慕圣贤之型,曰伏羲式,曰仲尼式;取意自然之型,曰蕉叶式,曰落霞式;匠心独运之型,曰灵机式,曰净瓶式……古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数量众多且内涵深远的经典琴式。

  “经典琴式基本都会做,2018年特意三下扬州拜师,学会了双面蕉叶式,成为我省唯一掌握此种琴式的斫琴师。”刘文涛说,在承袭古型的同时,一直在探索斫制有自己特色的琴式,“正在斫制,预计明年就能成琴。”

  确定好想要制作一张凤嗉式古琴,刘文涛化身木匠,开始造型、挖槽腹。或锯或凿,或削或刨,或锉或磨,铿锵顿挫的刀斧声中,刨花、木屑飞扬……随着槽腹的逐渐显现,一张琴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

  “文章百分之七八十,尽在槽腹。”刘文涛说,槽腹制作,是一张古琴音声品质高低的关键。

  对面底之间厚薄的把握,尤其是对槽腹造型和线条的处理,一分一毫差别,都决定了每张琴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它最后所带给人的气场,而这个过程全靠斫琴师的手指和眼睛来度量感受,这就需要斫琴师积累相当多的经验,甚至一生的经验。

  挖好槽腹后,用胶将面板和底板粘合成琴,装好岳山、冠角、龙龈等配件,至此,木胎工程基本完成。

  “古法斫琴所用的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和生漆作为黏合材料,可以使古琴的音色更通透。”刘文涛介绍说,古法斫琴之所以耗时久,就是因为其过程的质朴与原始,以达到成琴后稳定不易开裂,琴面温润古朴,琴音稳定通透。

传统古法工艺有哪些特色(承千年工艺之美)(3)

  合理抑制琴音,是刮灰存在的意义

  木胎之上,裹上麻布,就进入了斫琴的重要工序——刮灰。

  “将大漆与鹿角磨成的粉末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灰胎,可令古琴历经千载而不腐。”翻开刘文涛记忆中的一次艰难“试炼”,他说,初学斫琴那年,因没有钱买鹿角粉,听说瓷粉可代替,便四处搜集瓷瓶、瓷碗、瓷盘,然后用锤子砸,“瓷片飞起来,划伤了脸,后来又改用大铁轱辘,好不容易才集齐够一张古琴用的瓷粉,但和鹿角粉相比,效果差太远。”

  正是那次的实验,让刘文涛看到了古法斫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正因此,斫琴的每一步细节,刘文涛皆以古法为根本,体现出他对于古琴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及感悟,更蕴含着他近30年的生命积累。

  制作好灰胎,涂于木胎纸上,每刮一次,就需要一周左右时间等待它变干。把不同时间段的古琴或挂或置于架上,像是让它们在自然中生长一样。如此这般,刮四到六遍之后,表面从粗到细,再到光滑平整,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刘文涛说,很多中国乐器都希望它尽量发出声音,古琴同样也是如此,但是要经过合理的过滤和抑制,这便是灰胎存在意义。

  刮灰之后,便是定徽。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古琴琴面有十三个琴徽,用以标示泛音位置。泛音的多少,决定了琴的音色优美丰富与否。蚌壳琴徽,与琴相称,更为素雅,且月光下会反光,夜晚更容易找到徽位,受众多文人追捧。不过,亦可用黄金、翡翠、象牙,或者陶瓷片、玉石玛瑙做琴徽,只需与面板保持一个平面,不能凸出。

  再之后,安足、漆面、上弦、调音,一把古琴就诞生了。

传统古法工艺有哪些特色(承千年工艺之美)(4)

  斫琴亦斫心,守艺更待承艺者

  一张琴从选材到上弦,刘文涛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完成。从业至今,他自己认可的古琴作品,仅四十几张。

  “斫,动词含义就是用刀斧削砍,斫琴师其实就是用最传统的工具来创作一张古琴。”刘文涛说,要遵从古制,就必须从选料、步骤、工艺等各方面满足标准,坚持纯手工斫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份,不借助现代大型机器技术设备。

  为此,他选材时,走南闯北遍寻古木;刮灰时,忍受大漆带来的皮肤瘙痒;桑拿天里,在封闭的空间里,耗费几个小时刷漆……所有这些身体上必须承受的磨砺,均是在向古琴的传统制式致敬,在努力去靠近古人的匠人匠心,这些过程和结果,是古琴对刘文涛的精神世界的滋养。

  如此耗时费力、产量如此低的事情,为何去做?

  “从小喜欢音乐,初中时,古琴以一种非同寻常的缘分进入到我的生命里。自此被吸引,一发不可收拾。”刘文涛说,机缘巧合之下,拜手工古琴制作传承人孙德海为师,苦练技艺,潜心钻研古琴演奏与传统古琴制作工艺。

  话语间,流露着他对古琴的热爱。当然,还有在这传统技艺守护人身上担着的那份责任——传承。

  手工古琴制作传至刘文涛已是第三代,“会弹古琴者,最多三年可学成斫琴技艺,然而,零基础者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有个徒弟,但只能农闲时节才能学习,想要独立斫琴,还需些时日。”

  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将它发扬到什么程度,但从业至今,刘文涛从未停止努力,已做了大量有益于古琴文化传播的工作,开展百余场次的古琴公益讲座,举办了个人手工斫制古琴艺术作品展,他表示,将继续对琴艺、琴道的追求,期待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一古老技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