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澳大利亚,有这样一个人,他有着优渥的生活,较高的社会地位,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满是荣誉的一生,却依然对“活下去”一事失去了兴致。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

澳大利亚最长寿命的科学家

1914年大卫·古德尔(David Goodall)出生于伦敦。

读书时期,古德尔发现,他对现在所学的东西索然无味,反而是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转了专业,成为了一名化学系的学生。

1941年他在帝国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个时候,他突然又对生物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去攻读了生物方面的学科。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

1948年,古德尔移居澳大利亚。此时的他已经在生物学和化学上有了相当大的成就。

植物学家大卫·阿什顿(David Ashton )认为他为二战后的营养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刺激”(enormous stimulus)。

除了做研究,古德尔还喜欢打网球,这个运动让他觉得身心舒畅。

如果不是90岁的时候,他的心脏有问题,估计他还会继续打下去。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3)

直到一百岁也没有停止上班

1998 年,已经年过八旬的古德尔在他退休之后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成为伊迪丝考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生态系统管理中心的名誉研究员。

再次工作的古德尔,感到人生又一次焕发了光彩。

他走在校园里,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他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充实。

古德尔在这里又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些朋友当中有他的同事,还有他的学生。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4)

他们一起插科打诨,说着笑话,成为了古德尔平日里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这样的时光也要被掐断了。因为伊迪丝发现了古德尔的“秘密”。

原来,古德尔在1998年的时候,因为年岁过高被吊销了汽车执照。

从那个时候开始,古德尔唯一的通勤方式就是坐公交和地铁。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5)

这需要花费古德尔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期间还要转两趟公交和一次地铁。

这样的生活每个星期四次,对年轻人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特别大的体力活,但是对老人来讲却非常辛苦。

伊迪丝怕担责任,于是礼貌地劝退古德尔离职。

古德尔不得不接受了伊迪丝的提议,但在这之后,他便陷入了沉重的抑郁期。

古德尔开始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导致学校觉得他做不了事了?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6)

卡伦自然是见不得父亲受这种委屈,她斥责学校这种做法让古德尔丧失了他的社交圈子,以及他人生的乐趣,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做法。

这件事情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许多媒体都认为学校此举是一种老年歧视,并且纷纷对伊迪丝进行了控诉。

伊迪丝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取消劝退古德尔。

但是,古德尔自此之后不能再去他熟悉的校园,和他熟悉的同事一起聊天。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7)

古德尔只能去到离他家更近一点的校区,学校还特地给他配备了一个医护人员随行。

除了参加每周的工作会议之外,古德尔无需再参加任何研究和实验。

尽管之后,古德尔依然参与了《世界生态系统》系列的主编工作,却和他最想做的事情背道而驰。

对于一个前半生埋头在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实验已经成为了古德尔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8)

但是,却因为“年事已高”这样的理由,让古德尔失去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动力与活力。

古德尔曾经对媒体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我年龄大,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在古德尔看来,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安享晚年。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9)

所谓的“安享”,原本应该是让老人们摆脱掉在年轻时受的种种束缚,惬意且自由地生活。

但是之后却渐渐变成了让老人无所事事地度过晚年。

雪上加霜的是,不仅仅是他所钟爱了70年的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他所喜爱的兴趣爱好也不得不偃旗息鼓。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0)

收获了子女们的认同和理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古德尔的视力逐渐下降,但在百岁的时候还能比同龄人健康、清醒,已经实属难得了。

可现实还是给古德尔上了重重的一课,让古德尔意识到,他不仅不再年轻,而且也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古德尔在他的家中走着。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1)

那时候他已经需要拄着助行架步行,虽然十分吃力,但也算行动自由。

就在这个瞬间,古德尔忽然感到脚下一滑,他摔了一跤,重重地倒了下去。

古德尔试图站起来,却发现自己浑身使不上力气,只能孤单、无助地躺在家里的地上。

在这期间,他曾经试过大声呼喊,回应他的只有空无一人的死寂,这给古德尔的内心重重地敲上了一击。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2)

怀揣着绝望、无助的心情,古德尔待了不知道多久。

蓦地听到了开门声,紧接着他听到了定期打扫的保姆的呼喊声,古德尔这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他才知道,他躺了足足两天。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3)

这件事情,给古德尔的身心带来巨大的打击,也让古德尔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要安乐死。

安乐死,指的是注射致命药物来获取无痛苦的死亡。

在多个国家都已经成立了相关的法案,但是澳大利亚并没有。

所以,古德尔只能去瑞士——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并允许外国人预约安乐死注射的国家。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4)

其实,古德尔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

他早在20多年前就加入了“退出国际”(Exit International)组织。

该组织是一个总部设立在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倡导安乐死合法化。

古德尔在加入的那刻,估计早就有安乐死的打算了。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5)

古德尔104岁的生日宴会,原本是一场快乐的庆生,古德尔却面色沉重地说道:“我非常遗憾活到这个年纪。”

若生日愿望真能实现的话,古德尔说,愿望就是:“我不快乐,我想死。”

古德尔说完后,不敢看着孩子,现场一片死寂。

良久,他抬起头看着子女们的脸色。

迎接他的,是子女们理解和宽容的笑容。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6)

在和子女们的眼神交织中,古德尔明白,孩子们理解了他的苦衷。

也许是因为前两年学校辞退古德尔的事件,加上古德尔在家中两日无人发现的事件,子女们也明白了古德尔的内心。

卡伦是最了解父亲心意的人,她就曾经说过:“每个人都会变老。是不是变老之后,就只能变成被人看护的存在,不能再做其他的事情,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7)

在得到了子女们的支持之后,古德尔也得到了“退出国际”的组织的支持。

组织的创始人菲利普·尼兹奇克(Philip Nitschke)帮他募捐了2万美元前往瑞士。

这件事情在国际上引发了剧烈的回响,一个“人生赢家”为何要选择自杀这一条道路?古德尔也明白许多人的困惑,他想向所有人告知他的想法。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8)

召开了记者会剖析心路历程

2018年5月8日,古德尔接受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

“五到十年前”,他的生活不再令人愉快,部分原因是他的行动能力和视力下降。

“我的生活一直在野外(工作),但我现在不能外出,”古德尔在接受采访时说,他需要轮椅和助行架才能四处走动。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19)

“我希望能够再次走进灌木丛,看看我周围的一切,我仍然可以享受鸟鸣……”他补充道。“但我却无法再如往常那样感同身受。”

古德尔告诉CNN,他宁愿在 1998年失去驾驶执照时死去,并补充说84岁时失去独立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在我这个年纪,我早上起床。我吃早餐。然后我就一直坐到午餐时间。然后我吃点午餐就坐。那有什么用?”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0)

古德尔在接受采访时穿着一件上衣,上面写着“可耻地衰老”。

次日,古德尔在一个拥挤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我这个年纪,甚至比我还小的年纪,一个人想要自由地选择死亡,以及什么时候死亡是合适的时机。”

他不再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有关系了。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1)

在古德尔看来,希望他的遭遇和想法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希望更多人能够重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而不是单纯认为这只是一场寻死觅活的闹剧。

2018年5月10日,古德尔在瑞士巴塞尔的一家诊所接受了安乐死的注射。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尊严与热爱。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2)

临终前听了一首心爱的歌曲

在到达瑞士之后,古德尔需要做各方面的检查,主要是精神方面,需要医生证实他的心智健全。

这时,古德尔提出了一个要求:他需要全程德语。

老人如此执拗,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哭笑不得。

但是古德尔却说:“我希望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3)

医护人员才知道,即使是到生命最后一刻,老人也想保全自己的尊严。

做完检查后回到酒店,护士看着古德尔神情怪异,有着丰富经验的他猜测出来,古德尔是想如厕,于是他询问古德尔需不需要帮忙。

古德尔断然拒绝,并且支撑着助行架,艰难却执着地走向了卫生间。

到了晚上,护士又问他需不需要洗澡,古德尔表示他“不喜欢”每天洗澡,除非他想。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4)

这些生活上的细节,代表着他渴望独立。

古德尔在最后的日子里主要是招待来来往往的家庭成员。

酒席上他喜欢来一杯,不过他也因此体力不支,很快就在餐桌边睡着了。

在古德尔生命的最后一晚,他耐心地等待家人来带他出去吃炸鱼薯条晚餐。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5)

然后就到了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古德尔需要自己动手,通过静脉滴注戊巴比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化学物质通常用作麻醉剂,但过量服用会致命。

在启动滴灌之前,医生询问古德尔:“你是谁?你在哪里?你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吗?”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6)

古德尔清楚地回答了医生的问题,并且在临死前,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他想听一首最喜欢的歌曲。

这不是什么难事,医生应允了,古德尔选择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并且启动了静脉注射戊巴比妥。

在开始静脉输注戊巴比妥后,他睁开眼睛惊呼:“这需要很长时间”。

随着《欢乐颂》的曲调,他在陷入永久的沉睡之前最后咳嗽了一声。

科学家 安乐死(104岁科学家飞瑞士安乐死)(27)

结语:

从古德尔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一生光彩熠熠,从未停止过工作和享受生活。

其实古德尔的选择,从另一种意义上非常容易理解。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宽度。

他不愿意碌碌无为,不愿意成为他人的负累,这才是他选择安乐死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David Goodall, 104, takes final journey at Swiss assisted-suicide clinic USA Today, 10 May 2018

[2]Australian scientist David Goodall dies after lethal injection Sydney Morning Herald, 10 May 2018

[3]David Goodall's final hour: An appointment with death ABC News, 9 July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