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多重驱动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但当前区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旧道阻且长:我国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但内部创新效率与质量差距明显,东北地区的新旧动能转换不足、东北地区振兴成效欠佳、制造业的结构化转型后劲不足,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但创新效率有待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发展效率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

今后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各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协调不同区域人民的美好需要为发展逻辑,发挥政策组合优势以提升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统筹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衔接而努力。

政策建议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视角,根据测算及实证结果与区域发展现实,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各区域创新动力系统开发,根据区域创新条件差异定制精准化创新发展条件支持系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创新要素生产率提升。

创新动力差异是区域创新研发与基础研究差异产生的根源所在,应从源头上弥补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创新发展鸿沟进而缓解区域创新发展的马太效应。具体来说,应建立跨区域创新研发合作中心,加强区域间创新研发与互助互补。

尤其要加强对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视,建立企业-高校-政府的三级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吸引中高级人力资本回流。同时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立优势学科间的高校研究平台,破除创新发展的区域壁垒。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应加强创新生态联动,巩固创新优势,联合突破创新难题,破解创新与开放、共享及绿色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使得创新发展成为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从发展条件来看,各区域应根据需求加强研发投入,尤其要加强对教育支出、企业R&D研究经费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跨区域研发-维护-再研发的联合系统,优化数字研发生态,建立稳固的国内创新研发一体化链条,实现由企业创新生态-产业培养研发生态的条件链接与平稳过渡。

从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来看,当前应加强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保护区域技术研发专利版权,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追踪式专利保护账簿,实现全域研发成果精准确权并明确审核入库,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

第二实现协调成本的最小化与社会发展福利的最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目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结构协调、制度协调等方面。

从结构协调方面来看,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东北地区要摆脱矿产能源资源依赖,扭转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发展路径,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与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升级;中部地区要着重利用地理枢纽优势,建立中部地区现代化集群产业体系,成为连接东西畅通南北的产业发展高地;

东部地区要巩固产业优势,引领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城乡发展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承受力度,保持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动态平衡;西部地区要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加强自身产业结构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建设,发挥一带一路优势联通内外产业,防止内部产业虹吸效应进一步扩大。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

其次,各区域应加强联动人口管理,建立统一的动态实时人口登记系统,为管理政策的实时应变提供有效依据。

且东部应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发展基础、推动乡村电商产业落地;东北地区要有效预防大规模人口外流,实施政策激励与产业帮扶,稳定人口结构红利;中西部地区应妥善处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防止脱贫返贫的动态监测数字化预警机制。

从制度协调方面来看,各区域应根据具体协调发展要求细化制度安排方案,并考虑相应经济联动性方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协调政策工具。

第三,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制定应以实际发展需求、现实矛盾为依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各异,因而绿色发展方向不同。

东部地区应优化绿色技术结构,优化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巩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优势,加强工业合理化布局,在京津冀闽苏浙等省份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率先探索碳中和碳达峰试点方案,寻求绿色发展质量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有效平衡,提高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正向关联系数,实现由中级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蜕变。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5)

中部地区绿色发展质量快速提升,绿色发展稳态水平位居首位,但中部能源强省较多且多位于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保护与发展平衡任务艰巨:当前中部省份应重视绿色发展的能源产出效率、再生能源利用与废物利用效率,防止中间环节产生污染,着重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完善能源保护与利用机制,保持绿色经济发展优势以提升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波动较大,农业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较低,能源产业绿色生态尚未建立,应明晰资源产权的制度安排,实行“开发-污染-治理-保护”的源头式治理方案,推行责任人式资源保护模式,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其次应加强农业清洁技术应用,鼓励工业企业应用清洁能源,提供绿色生产补贴与新能源新材料优惠政策,建立绿色生产循环生态与一体化产业链条。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6)

西部地区省份生态脆弱且绿色发展优势的经济转化效率较低,生态压力较大,应合理划分生态保护区与经济开发区界限,推动跨省生态产业开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普惠化均衡。

第四,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保持开放经济的发展优势。

东部地区应推动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沿江沿海城市开放效应的正向外溢,尤其要加强贸易示范区建设与国外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优化出口技术结构;降低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承接对本国产业发展的抑制效应,完善周边城市的配套服务建设与细化政策,为打通内陆开放链条提供保障。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7)

中部地区要着重加强内陆开放枢纽城市建设,发挥菱形辐射优势,切实提高邻近区域开放水平,以郑州、武汉为发展双核,打造大型物流、航运集散中心,发展联通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对接亚欧大陆桥、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条件基础。

东北地区应利用地理优势,搭建国际贸易平台,吉林应加强对俄对蒙的产业贸易往来、辽宁应抓住对外贸易红利并延伸拓展与日韩贸易产业链条等,三省应利用良好外贸优势、建立稳固发展的门户支撑产业,化解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西部地区应加强与中亚、中西欧的经贸合作,同时发挥以贵州、川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开放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高效城市圈为引领的现代化开放先行区,打造内外经济开放新优势。

第五,共享发展的驱动逻辑是决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地成效的有效软指标,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果的直接呈现。

当前东部地区平均共享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应发挥开放发展优势,努力实现内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效率提升,弥补内部省份间共享发展鸿沟,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公平,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同时加强对西部省份的定点帮扶,提升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提升民生幸福感、获得感。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

各区域应协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总体与各阶层群体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初次分配效率;摒弃唯GDP的政绩观,将民生幸福指数纳入共享发展成果考核标准,尤其要加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共享发展考核,协同推进区域经济共享发展。

同时推进各区域税收制度改革,优化联动部门的交叉税收监管制度,缩小高中低收入群体差距,以实现共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优质耦合,完全释放共享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激励潜能,以渐进式、全方位的共享改革措施保障全民共享发展的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