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1)

迪普雷 《城镇风景》,布面油画,35cm×54cm,1840-1844,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巴比松派(法语:Ecole de Barbizon)是1830 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该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后这些画家的作品被合称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画家是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泰奥多尔·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终老。其他比较后期的有朱尔·迪普雷(Jules Dupre)、康斯坦·特鲁瓦永(Constant Troyon)、夏尔-埃米尔·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Narcisse-Virgile Diaz)等重要成员。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2)

迪普雷 《老橡树》,布面油画,32.1cm×41.5cm,大约1870,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饱受战乱,人心思慕隐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为风景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3)

杜比尼 《奥普特沃小村庄的清晨》,布面油画,57.8cm×92.8cm,1852

在古典主义传统强烈的法国,风景画的地位一向不高,即使在十九世纪风景画逐渐受到重视,这样的情形仍然明显,许多画家在其中加入历史主题,使优美的风景仅成为画面的陪衬;而一八一七年「历史风景画」成为罗马奖的一部门被成立,显示出人们对风景画的爱好日渐升高,即使如此,风景画仍因加上了「历史性」这一条件才被学院正式承认。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4)

杜比尼 《景观与池塘》,布面油画,113cm×132cm,1861,华沙国家博物馆

这种不撤底的改革引起一群以忠实呈现眼前景物为信条的年轻画家的反动,其中一部分人在一八三○年后经常造访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一八四○年后更有多人定居於此,基於对自然的撤底观察与热情,从事自然风景画的创作,被合称为「巴比松画派」,以帖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为代表画家,另尚有朱尔?都裴(Jules Dupre,1811-1889)、查理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1817-1878)、康斯坦·特逻荣(Constant Troyon,1810-1865)、查理·雅克(Charles Jacques,1813-1894)等重要成员。他们虽都是风景画家,却各具特色,如卢梭与都裴描绘的风景常带有一丝浪漫派的味道;相对于此,查理·杜比尼则希望更客观地将风景如实描绘出来;而康斯坦·特逻荣、查理·雅克等人喜欢描绘水池边、田野中的羊群与牛只,与其说他们刻画风景,不如说他们是以动物为主题、优美的田野风光为背景来呈现农村的生活与大自然的风貌。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5)

杜比尼 《在瓦兹河附近的洗衣妇》,布面油画,24cm×46cm,1865,国家艺术画廊

巴比松画派受到十七世纪荷兰画派及英国画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启发,作品中有种纯净与自然的风格,追求光线和气氛的极致表现,并直接在护外写生,再将作品带回画室完成,这种忠于表现眼前自然环境的信念与在护外写生的作法,影响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成为印象派的先趋,而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歌颂,更反映出发展中的城市居民对於大自然的向往。

代表作品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6)

《枫丹白露森林的夕阳》

这是卢梭的代表作品,画面像一个舞台,帷幕刚刚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壮丽、辉煌的景色。近景是粗壮高耸的树叶枝丫交错构成的一个宏伟而优美的圆拱,像一座凯旋门,透过圆拱豁然明亮,灿烂的夕阳余辉普照着大地,放牛娃不知躺在哪棵树阴下酣睡,四散的牛群,漫不经心地在池边吃草饮水,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色,蕴含着无限生机,是一首光与色组成的大自然交响乐曲。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7)

《拾穗者》时间:1857年;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8)

《晚祷》(L'Angélus)

《晚祷》是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想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在米勒去世之後,这幅画几经易手,最後一位法国人以800,000法郎购得此画,并捐赠给法国政府。《晚祷》目前则收藏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9)

《蒙特枫丹的回忆》1864年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法国 65cm x 589cm 布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的代表作,这幅画充满了忧伤的情绪。画中,一棵巨大的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干枯的树与之遥相呼应,两棵树朝着一个方向倾斜着。透过倾斜的树干,我们看到,清澈如镜的湖面上,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丛林的虚影。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妇女,正在采树上的蘑菇,她的身边有两个女孩在帮她一起采摘。画面情节很简单,但是你能从柯罗纤细的笔触上,听到柔弱的树枝,发出的瑟瑟响声;能从倾斜的树干上,想到山区的农妇,生活是何等困苦。这幅人与景交融的画作,不是画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风景,而是通过景物,表现了一种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内心感受。


巴比松画派的啰嗦绘画特点(学赏画146巴比松画派Barbizon)(10)

《收获》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

天高云淡,一片横竖交错的金黄色麦田,如黄金织绣的地毯,铺盖着无际的平原,远处散落着高矮不齐的绿色树木,近景点缀着割麦农民,尤其是那红色头巾和麦穗间冒出的红色花朵,闪耀着生命火花,整个画面充溢着成熟的金秋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