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部金融与统计学院教师丁帮俊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喀什师范学院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援疆工作。这三年中,他不仅为喀什师范学院出谋划策建设新的专业、帮助接济当地的贫困学生,还深入体验了南疆独特的民俗与风情。且让我们一起领略一番丁帮俊老师的援疆生活。

“如果你想做点奉献,就去援疆吧;新疆需要我们,去了绝不会后悔,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刚刚结束援疆回到上海的丁帮俊如是说。2014年2月22日,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部金融与统计学院教师丁帮俊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与158位同仁踏上了喀什这片热土,当天晚上,他与其中9位教师抵达喀什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喀什大学),开始了他们的援疆工作。

出谋划策建设新专业

喀什是我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毫米。“那里太干燥了,我每天早上醒来右鼻孔就会有一个血块,堵塞后呼吸困难,把它擤掉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初到南疆的丁帮俊还来不及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就投入到紧张的援建工作中去。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1)

▲丁帮俊与结对老师阿尔斯兰一起修改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按照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要求,他们到喀什师范学院承担的主要工作是为新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丁帮俊主要援建对象是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的新专业经济统计学。该专业当时已经招收了一个班29名学生,但还没有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专业教师也严重缺乏。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丁帮俊与山东工商学院的李志强老师积极调研,结合南疆的基础教育和南疆的人才需求状况,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仅承担大量教学任务,丁帮俊还参与新专业人才招聘,与新教师“结对”帮扶,一起研究教案、一起申请科研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三年来,丁帮俊与阿尔斯兰、李文君等5位老师“结对子”,互相听课,一起探讨教学科研问题,成功申请5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完成省部级项目一项,厅局级项目两项。5位老师中,一位老师获得硕士学位,一位老师由助教升为讲师,一位老师当上教研室主任。“我们几位老师形成了互学互帮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教学团队。”

不仅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丁帮俊还多次担任喀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学名师评选以及各种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的评委,尽力提升当地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2)

▲组织部与人事处领导去喀什看望援疆教师

除了解决经济统计学专业“无教学计划、无培养方案、无教师队伍”的“三无”难题,丁帮俊等援疆老师还积极参与喀什师范学院新专业的申办,更好地帮助高校发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最终,喀什师范学院成功申办4个新专业,法政系创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社会工作3个专业。在新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成绩的背景下,喀什师范学院于2015年5月29日成功更名为喀什大学,作为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丁帮俊感到非常自豪。

帮教相济关爱当地学生

喀什450万人口,其中98%是维吾尔族,在当地用汉语教学十分艰难。“给学生讲课要讲得慢,讲得简单,讲得详细;课后要多辅导,安排专门的时间为学生答疑……”丁帮俊用勤恳和耐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也是援疆教师的真实写照。

三年来,经济统计学专业共招录86名学生,丁帮俊积极承担本科生主干课程的教学,讲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模型、运筹学、高等数学、经济统计学等9门课程,还为法政系研究生讲授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每周一晚的办公室答疑深受学生欢迎。除了日常教学,他还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每学期都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讲座,并指导喀什大学附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3)

▲为法政学院统计专业学生上课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4)

▲为法政学院研究生上课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5)

▲2014年6月丁帮俊指导喀什大学附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

教学之外,丁帮俊还与各年级的维族学生结对交友,通过资助生活费、辅导学习等形式,帮助他们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喀什大学附中有一名高一学生父母离婚,家庭困难,丁帮俊经常给她买学习用品,鼓励她好好学习,还从上海买巧克力带给她;在“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他与2013级思政专业大学生坎迪叶交友,不仅资助她生活费而且辅导她考研。在丁帮俊的帮助与关爱下,2013级统计专业大学生阿尼克孜学习成绩良好,即将顺利毕业;喀什大学附中贫困学生比力克孜顺利考入新疆财经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鱼水情深难忘援疆生活

丁帮俊常常思考怎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先后去阿克苏新疆职业技术大学、塔里木大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调研南疆高等教育的现状,还多次去喀什市的叶城、巴楚、莎车、泽普、麦盖提等县城调研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他写了两份3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他还成功申请到喀什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课题“关于喀什经济特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再造研究”,发挥统计学专业优势为喀什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约5万字的调研报告。

▲2014年11月,丁帮俊在郊区阿瓦提乡调研当地农民经济情况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6)

▲2015年古尔邦节在维族同事家合影

除了在教学科研上互帮互学,援疆教师和当地教师在生活上也相互照顾,结下了深厚情谊。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如汉族的春节。三年的古尔邦节,丁帮俊都是在同事阿布都尼亚孜书记家中度过。“他们载歌载舞,会把第一杯酒敬给客人,把第一块手抓羊肉献给客人”,回忆起在异乡受到的礼遇,丁帮俊十分感动。大家还会借下乡调研的机会,看桃花,摘苹果,摘枣子,近距离体验南疆民俗与风情。

结束了三年援疆生活,返沪后的丁帮俊依旧心系喀什大学:“我仍然保持和朋友们的联系,在适当的时候会再去喀什看看。”谈起喀什的教师同仁,“红烛般的奉献,胡杨般的精神,说的就是喀什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对我们来说是三年援疆,他们是一辈子援疆啊。新疆的老师更值得我们这些援疆老师学习,我们回来后也应该弘扬和宣传这种精神。”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7)

▲丁帮俊获援疆干部人才奖励证书

值得去的地方从来没有捷径(去绝不会后悔的地方)(8)

▲丁帮俊作为援疆干部获喀什大学颁发的学科建设贡献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6年,丁帮俊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获得喀什大学的“学科建设贡献奖”等荣誉。对于三年援疆取得的成果,丁帮俊认为这离不开华东师大各级领导的支持、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关心以及喀什大学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

身处援疆第一线,丁帮俊深感新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如果你想做点奉献,你就去援疆吧。新疆需要我们,各种专业的人才都需要。如果喀什大学需要我做些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哪怕是奉献我的一切,我也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