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灰狼

2001年,楚原在《玉女添丁》中扮演了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茶餐厅老板,其生意惨淡,却无意间给面临辞退危机的方丽娟(杨千嬅)指点了迷津。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

《玉女添丁》(2001)

这是世纪初的「仙人指路」,也是一场文化递归,《玉女添丁》的故事始于粤剧名家唐涤生的剧本,在1968年由楚原本人拍成电影(陈宝珠主演)。

此时粤语电影凋零,年产量跌破一百,《玉女添丁》由此成为了时代分水岭,粤语和市井伦理退居幕后,冉冉而起的是邵氏的刀剑江湖。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2)

《玉女添丁》(2001)

楚原一生执导影片108部,邵氏出品不足半数,古装武侠则不足三分之一,这当然也是个很吓人的数字,但将楚原定义为「武侠大宗师」,乃天大的误会。

究其原因,是楚原并没有那么多侠骨柔情,他的武侠片之所以异彩纷呈,靠的不是英雄气短,而是峰回路转——表面上刀光剑影,骨子里是他拍摄粤语喜剧时所熟稔的各类偷龙转凤(就如《玉女添丁》)。了解这一点,也大致能够明白为何楚原在处理金庸和古龙方面,没法一碗水端平。

楚原在1978年套拍《倚天屠龙记》上下两部,用的是报纸连载的文本,女主还叫「赵明」,文戏旁白了半本书,武戏打得遮遮掩掩,可见楚原对上金庸这种主干笔直的故事和正统侠义的情怀,压根就没发展的余地。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3)

《倚天屠龙记》(1978)

然而一到拍古龙,死水马上变活水。楚原对金庸的「下头」和对古龙的「上手」,根本是源于两位武侠小说大师一个重「图形」,而另一个重「背景」,前者的精髓在于纵横捭阖之豪情,后一个的精髓是曲径通幽之玄虚。论拍金庸,楚原自然不如张彻王天林;但论拍古龙,却无人能出其右。

以武侠人物而论,张彻是大侠,胡金铨是儒侠,楚原是奇人野士。以此心境,他能准确还原某种古龙式的逍遥——张彻不逍遥,他只是豪放乃至暴戾;胡金铨也不逍遥,他背负的伦理道德太多,似乎只有楚原深谙某种解构之精神,能够以古龙式的风流和世俗的荒诞重构武侠世界。

楚原拍摄的古龙武侠片中,成色最高的是《流星蝴蝶剑》(1976)、《天涯明月刀》(1976)、《明月刀雪夜歼仇》(1977)、《白玉老虎》(1977)与《楚留香》(1977)。

这几部影片之所以出挑,除了古龙的精彩文本保底,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成了连绵的背景切换,让楚原的「奇情文艺」得以发挥功能。就这些作品来说,精髓却非是主角,而是一层一层揭开的迷障,是孙玉伯、公子羽、唐七、无花等人所织就的那个隐秘内核。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4)

《流星蝴蝶剑》(1976)

就此来说,看古龙电影,不太像看武侠,而像是在看带点武侠背景的推理片,各种迷局蕴含阴谋阳谋,穿梭众人各具属性(变性人、同性恋、残疾、变态等),差不多可以视为某种人类学大全。

你可能觉得古龙原文即是如此,但就视觉转化而言,楚原是其绝佳的代言人,更多依靠其环境构思——古藤老树、夕阳古道、山涧鸟鸣、亭台楼阁、云遮雾绕,统统都是在摄影棚里做出来的。

论及布景,楚原的电影定然是邵氏顶级,比之远走台湾的胡金铨以及去了又回的李翰祥也不落下乘,这不但奠基了邵氏电影的一种标准风格(干冰的使用泛滥就是典型),也暗藏了诗意和cult的潜力,成为之后TVB武侠剧以及新浪潮导演们的遗产。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5)

《天涯明月刀》(1976)

但在邵氏大片厂时代,楚原的定位仍然是「行活导演」,这些精密的布景不断相互挪用,时间长了自然让观众生厌。古龙武侠连拍18部,但到1978年已经露出疲态,高度的模式化、高重复的场景、重复的作者和重复的主演(最后也不过以尔冬升替换狄龙),使得这些作品虽然成为一时爆款,也难以常年续命。

由于投资、制度和诸般限制,楚原未能在此创造出小林正树《怪谈》那样的至高室内美学神话,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在他身上发掘出和日本黄金时代电影最隐秘的关联——从古装片层面,他重意不重形;而在时装戏方面,他的奇情路线也涵盖多重类型。

最典型的是像《黑玫瑰》《黑玫瑰对黑玫瑰》这样的影片虽然带着欧美超英或007的特色,却也流淌着日式黑色电影(比如黑泽明的《泥醉天使》《野良犬》《丑闻》)的血统。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6)

《黑玫瑰》(1965)

倘若再往前追溯,还可以窥见楚原的粤剧基因、家庭伦理剧的传统和庶民喜剧传统,这些思维都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甚至更早时由郑正秋所定义的「开启民智、寓教于乐」。

这些口号自然影响了楚原的父辈张活游、吴回以及稍后的秦剑,类似于某种道德令箭,但在楚原这里,这些教条显得过于迂腐:「当时的粤语片不是反封建,就是提倡教育,要不就讲恋爱自由,走不出这些题材。仿佛这样做主题意识就正确了、教育意义就丰富了。当时观众看电影亦相当注意主题意识,思想上相当保守。」

楚原心中,观众为大,主张用「游戏之作」替代「父慈子孝」,1959年的《湖畔草》之中,楚原改编了一部极其大胆的小说,讲的是妹妹代养姐姐的孩子并让姐姐的男友爱上自己,这个故事哪怕放在今天都争议极大。随后的《秋风落叶》(1960)则是取材自欧·亨利的小说,进而超越本土素材走入世界主题。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7)

《秋风落叶》(1960)

就此来说,虽然秦剑开启的是自己和谢贤、嘉玲的粤语片铁三角,但楚原随之为粤语片注入了足够的噱头和类型基因,并且移植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开启了港式奇情片/黑色电影的源头,在《夜半幽灵》(1961)、《昨夜梦魂中》(1963)、《贼美人》(1966)、《神秘的血案》(1966)等影片都致敬了希区柯克;但另一层面,楚原尚有自己的现实主义审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些审美来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尤其是德西卡的《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奇迹》。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8)

《贼美人》(1966)

楚原「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是1960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部影片聚焦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家庭之全面溃败,以日常描写绽出不同层次的情感,可以视作《危楼春晓》(1953)的姐妹篇,而张活游扮演的男主在决定自杀之夜的漫游,似乎也受到《生活多么美好》的直接影响。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9)

《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

就现实主义而言,楚原的信念并非是社会伦常的,而是个人的、庶民的,他日后转投邵氏拍摄的最成功的影片之一《七十二家房客》(1973)便是这种信念的续写。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0)

《七十二家房客》(1973)

《七十二家房客》作为影史经典,代表着粤语电影的复兴以及全明星模式的伊始,但更重要的是奠基了香港电影的某种「精神团结」,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一个旧大院摹写为整个香港社会的纽带,这一招,在随后的《香港73》等电影中也有进一步发挥。而影片中那个人人守望相助的大院,随后又成为《功夫》中猪笼城寨与《72家租客》中西洋菜街的缩影。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1)

《七十二家房客》(1973)

如此来看,楚原在转投邵氏之前的50多部作品确实被严重低估了,除了传播受限、资料稀缺的原因之外,或许也是它们生不逢时(一如当年的谢贤)。

这些作品不但见证了楚原是个多才多艺的导演——他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卡普拉 希区柯克 德西卡,因为他熟悉神经喜剧、黑色电影和新现实主义类型,身上隐约还能呈现左岸派的影子(如1968年的《冬恋》),这样的全才在当时的欧美和日本也不多见;初次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不少都有重复生产的能力,并且在日后重现光彩。

这方面只需看看有多少老片被翻拍就知道了,除了之前提到的《七十二家房客》和《玉女添丁》之外,楚原的《大丈夫日记》(1964)也由本人翻拍了一遍,以新时代的口吻调侃了「一国两制」,而他的《黑玫瑰》系列也被刘振伟回炉再造,炮制出《92黑玫瑰对黑玫瑰》这部无厘头经典。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2)

《大丈夫日记》(1988)

在进军邵氏后,楚原的风格更为商业,并且进一步吸收美国西部片、歌舞片以及日本剑戟片的优点,假以古龙文本,终成一代宗师。因此,他绝非是「创造」了邵氏的武侠,而是用自己的独特体征,重新「塑造」了邵氏武侠。

自1970年的《龙沐香》到1984年的《魔殿屠龙》和《爱奴新传》,楚原见证了邵氏的盛衰,以及古龙-狄龙-楚原三巨头的离合(古龙隔年去世),留下近50部作品。

这些作品预算和明星阵容都堪称当时的顶级,但因为过于程式化,其内在潜力或许不及他1970年之前的作品(至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仅从电影而言,邵氏武侠成为了日后TVB武侠剧的遗产,而早年的奇情/喜剧作品却在80年代开始的本地粤语化和新浪潮运动中开枝散叶。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3)

《龙沐香》(1970)

如此,或许可以盖棺定论:

首先,楚原是香港电影史上涉猎类型最多、才能最广的全能导演,他的武侠成就,或许仅仅是其中的一面,而且可能不是绝对的那一面;其次,楚原的电影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的宝贵遗产(而且这些遗产可能没有被重新发掘),这不仅体现在他当年的作品中潜藏了癫狂过火的基因,也是因为其作品的可重启性以及他对后期香港导演的影响。

对后一个层面来说,楚原确实是「一代宗师」,他所影响的后辈不下数十,除了比较典型的王晶、尔冬升、冯淬帆、姜大卫、周星驰之外,像徐克、章国明、谭家明等新浪潮导演也受其滋养。有人学其悬疑架构,有人学其声色犬马,有人学其cult基因,有人学其现实氛围,诸多样貌,不一而足。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4)

《明月刀雪夜歼仇》(1977)

全能 潜能,或许是对楚原最好的定位,符合这种能力的导演,新浪潮之后或许不难寻找,徐克和杜琪峰都是典型,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些人横空出世之前,香港影坛已经有此号人物,那就是楚原。

严重低估的历史案例(楚原的高估和低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