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日子里,翻出了《爱丽丝漫游奇境》,重读这本书,依旧感慨万千。这本书虽然被定义为童话,却拥有着数量庞大的成人读者。

在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奇妙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对应现实世界的每一份经历,就算是数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也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那一份额,可以说,爱丽丝的兔子洞就是个无穷无尽的珍宝库。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1)

简单的说,书中讲的是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个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的故事。自1865年出版以来,它已经被翻译成一百二十多种语言,重版了数百次,流传的程度可以和《圣经》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媲美。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2)

即使生活过于残忍,依旧不忘初心

故事一开始,爱丽丝在河边无所事事,忽然看到一只自言自语的兔子跑过去,手里还拿着怀表。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于是,爱丽丝怀揣着这颗好奇心跟着兔子跳进了洞里,这个洞非常的深,她掉了很久才到达洞底。

她一路追着兔子,来到一个低矮的长长的大厅,捡到一把通往花园小门的钥匙,可是这个门也太小了,她根本无法进去。这时,她看到一瓶写着“喝我”的饮料,又一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喝了,身体果然顺利缩小。

命运仿佛一直在跟爱丽丝开玩笑,她把钥匙落在了高大的桌子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去吃了那块写着“吃我”的蛋糕,没想到身体又大到连头都顶到天花板了。

爱丽丝急得哭了起来,泪水把大厅淹没,这期间她在得到一把扇子后再次变小,不得不在自己的眼泪池里游泳。

后来,爱丽丝来到了兔子家,因吃了块饼干而变大,吓坏了围观的动物,在被这些动物围攻时又吃下了卵石变成的蛋糕而变小,最终逃离了兔子家。

这原本只是爱丽丝的第一段冒险旅程,类似变大变小的经历时不时就会发生。而这个奇异的功能有时会带给爱丽丝一些便利,有时却又带给她不少困扰。

也许你会认为作者是一个很有童心,十分具有想象力的人。而实际上,这种奇异功能是来自亲历的生活。

在爱丽丝的世界里,变大变小除了增添故事中的奇幻效果外,还有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是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只能随着世俗的社会和复杂的人心不断改变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去变化,就会身临险境,不得安宁,可我们背叛自己的心去改变,到了最后便早已不确定自己到底是谁。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3)

其实,医学上有一种叫做“视微症”的疾病,会影响人类的视觉感知。这种病症体现在:当患者长时间观察一种事物时,周遭的东西会忽然变大,或者忽然变小,有时还会出现时空扭曲感。

在现实世界中,孩子们有时确实会希望马上长大,有时又希望永远都不要长大。

而大人们呢?他们对孩子的看法和期望也是屡屡变化,譬如前一分钟大人们还以“你已经长大了”为由不再允许孩子撒娇,可等到下一秒又因“你还小”为由要求孩子们必须听话。

这种大人才具有权威,小孩只能乖乖听话的规则不止发生在亲子关系上,也发生在生活、职场等方方面面,一些人抱着权威高高在上,毫无理由和规则性可言的对另一些人呼来喝去,令所有人生厌。因此,当故事中的爱丽丝遇到了抽水烟袋的毛毛虫,被告知吃蘑菇可以控制体型时,人们的内心也松了一口气,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4)

即使躁动不安,也不能停止内心的渴望

故事的后来,爱丽丝进入到一个小庄园,在听到鱼仆人和青蛙仆人的对话后,她知道了这是公爵夫人的家。婴儿开始嚎啕大哭,脾气暴躁的公爵夫人束手无策,就把婴儿交给了爱丽丝照顾。她无法拒绝,便抱着婴儿走,却突然发现婴儿变成了一头猪。

再后来爱丽丝通过柴郡猫的指示,去了三月兔的家,发现疯帽匠、三月兔和睡鼠正举办茶话会。疯帽匠向她透露,由于自己不小心得罪了时间,于是被时间惩罚永远停留在下午茶的时刻,他们三个不得不整天都吃着茶点,不停地讲着谜题和故事。

在这段冒险中,你可能会觉得很无厘头,婴儿无端变成猪,时间往返在喝茶的下午,其实,这些没有道理的源头是作者卡罗尔的数学认知。

譬如婴儿变成猪的情节,卡罗尔戏仿了射影几何的连续性原理。它讲的是,设想在眼睛和一个圆之间插入一张玻璃板,使圆可投射到玻璃板上,那么只要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就可以使得玻璃板上的投影从圆连续变为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等。作者认为对抽象的圆形来说有效的话,那对活生生的婴儿也一样有效。因此,当爱丽丝把公爵夫人的小孩抱出去后,他变成了一头猪。

而时间反复进行的段子,是在三维空间中又加入了“时间”一维。作者认为在这里“时间”太无辜,它跟空间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在故事中安排时间静止,让疯帽匠、三月兔和睡鼠困在时间里面,他们没空洗茶杯,只能围绕着桌子转圈,从一个座位挪到另一个座位,讲着一个又一个无聊的故事。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5)

这些状况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命运的轨迹,无论灾难和遭遇如何投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接受,你呐喊也好,哭泣也罢,最终还是要乖乖回到座位上坐好,等待困境的洗礼。

时间往复,生活如初,在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前,我们每个人只能任凭暴风雨的拍打,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无奈,却还在一次次坚挺着,只希望这次过去,就能够看到曙光。

后来,爱丽丝离开了茶话会,来到一个花园,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被纸牌统治的世界。

红心K是国王,红心Q是王后,还有许多纸牌仆人。他们列队进入花园,准备观看一场门球比赛,白兔先生、公爵夫人、柴郡猫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来参加了。红心王后脾气粗暴,只要稍不顺心,就大喊“给我砍掉他的头!”

爱丽丝在王后的命令下接受门球比赛的邀请,却发现这场比赛根本毫无规则可言,极其混乱。他们把活生生的火烈鸟当做球棍,又把刺猬当做球。

比赛还未结束,远处就传来审判开始的声音,原来有人指控红心骑士偷了红心王后的馅饼。整个审判过程荒唐无比,比门球比赛还要夸张和离谱。

纸牌们要求爱丽丝当证人,可爱丽丝的身体越来越大,当她出庭作证时,国王和王后引用国家法律,要求变大的爱丽丝退出法庭,遭到她的拒绝。

最后王后只得下令砍掉爱丽丝的头,但爱丽丝并不感到害怕,因为她意识到了这些只不过是纸牌而已。

就在爱丽丝正要反抗的时候,她醒了过来,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梦,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6)

在最后这段旅程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极度荒谬的社会,无论是虚伪的礼仪还是混乱的法律制度,都是让人无法信服和接受的。爱丽丝所见到的小心翼翼的纸牌仆人、势利庸俗的公爵夫人以及喜怒无常的红心王后,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人的原型。

爱丽丝虽然身不由己,被迫参加比赛却依旧出庭作证,这也映衬大多数人的内心。他们在虚伪、薄情的社会大环境下,想要生存,唯有假意服从和遵守这些不符合常理的要求,但人们的内心始终向善,追求平等的生活和自由,从未放弃过期盼与等待。

从最初的不平等到怀揣着美好的心愿去寻找机会,再到沉淀自己的内心,等待反抗的时机,最后在沉默中爆发,鼓足勇气和信念,争取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整个故事,都是我们对生活最终归途的向往,作者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那颗不平凡的心,即使躁动不安,也不会偏离最初的轨道。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7)

不给人生设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些年来,一些研究者们找出很多科学知识来解读故事中的情节:

所以,喝茶的帽匠和三月兔,在故事中就成了两个疯疯癫癫的角色。

除了神奇的角色和情节设定,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谜一样的语言。正是这种语言风格使得《爱丽丝漫游奇境》成了一个非常神秘的故事,无论人们怎样解读都不能穷尽它。

周作人评价爱丽丝是“有意味”的“没意思”,所谓“有意味”,是指它深邃的内容,而“没意思”,则是指它其中有些语言,与常理相悖,看似具有含义的话,却没有表达任何意思。

譬如疯帽匠的话没头没脑,爱丽丝就被弄糊涂了。于是她说:“我不大懂你的意思。”这时候疯帽匠回答:“睡鼠又睡着了。”然后在睡鼠的鼻子上倒了点热茶,睡鼠不耐烦地甩了甩头,闭着眼睛说:“是呀,我也正想这么说。”如果他睡着了,他怎么能正在打算说自己已经睡着了呢?

作者总是拿矛盾来开玩笑,他的玩笑至少能把人从逻辑和常识的限制里解放出来一会儿,让我们发现,原来话还能这样说啊!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8)

爱丽丝见到矮胖子的时候问:“为什么你独自坐在这儿?”矮胖子没好气地回答:“为什么?因为没人和我在一起!你觉得这是个问题吗?”这约等于问:“为什么小鸡要过马路?”的时候回答:“因为它要到路的另一边。”

从逻辑上看,这两个回答都无可挑剔,但在日常交际中,它们都没真正回答问题。后一个问答有时会引人发笑,因为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到问题与解答的形式而不是意义上,正确的逻辑和荒唐的回答的对比,就构成了幽默。

在爱丽丝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分两种,逻辑上的不可能与事实上的不可能。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是指那些与我们的思维相悖的东西,比如圆的三角形,人们完全可以写出这五个字,但却永远无法设想它描述的形状如何存在。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曾说:你无法想象二加一不等于三,但你却很容易想象不结果实却长着金色蜡烛的树,或者有老虎用尾巴倒挂在这些树上。

这就是爱丽丝的故事最可贵的地方,它打破了日常的铁律,不把寻常所见之物当成理所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它也击中了人们的内心,凡事都充满了可能性,没有绝对的可以与不可以,只要我们的思想没有被禁锢,就有可能达到自己所思所想的领域,无需界限感,也不用否定头脑中的设想,时而让自己满足,时而让自己快乐,不给人生设限,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激情满满。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9)

不枉此生,方得始终

有一位学者到美国参加语言哲学的研讨会,大会主持人列出来四本必读书,其中就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另外还有一本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研究》,这是一本非常难的哲学书。这两本书能并驾齐驱,可想而知《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的地位。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感想(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10)

《爱丽丝漫游奇境》可解读的点实在太多了,如果面面俱到,写几本书都讲不完。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驱动着他们不断窥探作品背后的深刻意义,在未来,它也一定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1984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卡罗尔出生地附近的沃灵顿镇,设立了和真人一样大小的疯茶会塑像场景。如果去英国旅游,你不妨去那里看看。面对着疯狂的帽匠和兔子,也许你会想起卡罗尔给爱丽丝讲故事的那个金色的傍晚。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保留住内心那份简单的纯真,即使生活在世俗的大潮里,也能独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