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b站版跨年”以独特气质杀出重围,从各大卫视得跨年晚会中脱颖而出,直播当晚,在线观看人数达到8000万。播出之后的6天中,晚会回放量超过6700万,弹幕数达244万。高播放量和讨论度带来的直接影响是,B站在2020年美股首个交易日开盘后股价上涨超过17%,不可谓不“出圈”。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1)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2)

■ ■■■■

而在即将到来的除夕,b站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拜年祭”,拜年祭是该网站自2010年以来每逢除夕夜举办的线上活动,由b站与众多up主参与创作。今年的“拜年祭”将于1月24日晚上线,用户可预约观看直播。由于跨年晚会的成功,也让“拜年祭”成为期待,这曾被戏称为“真正的春晚”的大型线上活动想必会在今年迎来更多的观众,接受趣味不同的目光的审视。“祭”,这个非常“霓虹”的词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蕴?在春节上演的“拜年祭”是不是不够喜庆?我们还需透过日本文化的理解来看待。

“祭”: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兴盛

来自汉字发祥地的中国人,初到日本,尤其是夏天,每每都会遇到日本人穿着传统的服饰,在欢天喜地又认真庄严地举行着类似街头游行一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打出的旗号都是“某某祭”“某某祭。而看到“祭”这个汉字,一般中国人往往都会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祭,不就是祭奠死人嘛,可日本人为什么还是那么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呢?

细细研究,这样的“祭”,说起来还真是有点复杂,在相当的程度上,它是日本文化的综合体现,里面杂糅了太多的元素。还是从它的基本词义和源头说起。祭,是一个汉字,也就是说它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它的读音却不是中国汉字的读音,而是列岛本土既有的发音,念作Matsuri,也就是说,在“祭”这个汉字传入之前,日本的口语中早就有Matsuri这个词。汉字传入后,祭这个字可以用音读作sayi,这或许是传入的人念白字,把“祭”看成了“蔡”,读成了跟蔡一样的发音。那么,祭在汉语中原本是什么意思呢?《辞海》厚达1700页的《词语》分册中释义说:祀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请注意,首要的意思并不是祭奠死人,而是祭神、供祖。另外,对“祭文”一词的解释是:祭告的文辞,用于求福、除灾、哀悼等。日本早先的原始宗教中,也有祭拜神灵、供奉祖先的仪式,这样的活动,后来汉字传入,便用汉字的“祭”来表示。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3)

明治天皇参拜靖国神社

这里,就要引出“祭”的第一个文化元素,即它与日本的原始宗教、后来演变为神道的民族信仰有关。

然而,如今的日本人,更多的是把它跟农耕文明尤其是稻作文明连在一起,认为“祭”的核心是稻作礼仪,而农耕文明或稻作文明主要是从中国传入的,因而“祭”的文化也包含了中国的元素。日本人认为,世上存在着一种“神”,或者叫“稻荷神”,它将决定稻作是否能丰收。农民们为了祈愿稻谷的丰收,于是就在水稻成长的各个阶段举行各种祭神仪式。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成立以后,这样的文化或者说信仰一直影响到王朝的最高层。奈良和平安时代(大约8-12世纪),新春开始的阴历二月四日,要在宫中举行“祈年祭”,祈愿五谷丰登,而在每年秋天,以天皇为主角,在宫中和伊势神宫、出云大社要举行盛大的“新尝祭”,天皇亲自把新收获的大米供奉给天神地祇,表示感谢,然后自己也品尝用新大米烹煮的米饭,即“人神共食”。而每一代新即位的天皇,在第一年举行的“新尝祭”,称为“大尝祭”,场面更为隆重。“新尝祭”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的名称已经改为“勤劳感谢日”,定为每年的11月23日,全体国民放假。

这里要引出“祭”的第二个文化元素,即它与稻作文明紧密相关,除了祈愿风调雨顺之外,还有庆祝丰收、感恩上苍的意思。这就为“祭”抹上了一层喜庆的色彩。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4)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5)

刚刚登基的德仁天皇参加“大尝祭”

后来,“祭”在日本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与神灵对话的盛大仪式,它的基本含义或者诉求,是感谢神灵保佑,祈求神灵祛灾除厄,祈祷幸福的降临。就一般而言,它有4个阶段或4项仪式:

"

(1)为了迎接神灵的到来,首先要净身。受中国阴阳思想的影响,在迎神前的一定时期,不可接触或食用与神灵相忌的物品或食物,以免冒渎神灵。目前大概只有神社等地还有这样的做法;

(2)设定一定的地区以迎接神灵的降临,并插上旗帜等醒目的标记让神灵来辨识;

(3)制作神轿,以安放神灵,并抬着神轿巡行,以吓退周边虎视眈眈的魔鬼恶灵;

(4)人神共食,最后与神灵共享祭供神灵的食物。日本的“祭”,慢慢就演变成了大致具有上述内容或程序的仪典。

"

由此看来,日本传统的“祭”,与祭祀神灵和稻作文化紧密相连,或者说,这两者的结合是它的基本起源。另外,传统的祭祖思想,也形成了另外一种“祭”。对先祖先灵的崇拜,这种思想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中国道教思想中,有所谓“三元”的说法,即上元、中元和下元,其中七月十五的中元,就慢慢演变为祭祀祖先的日子,而又与随佛教传来的印度“盂兰盆会”的习俗交杂在一起,在日本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载歌载舞、祭拜祖先、感谢长辈邻里的“祭”,这一天现在改为阳历的8月15日,全国放假。这样看来,日本的“祭”的内涵,实在也是纷杂多元,既有传统的神道思想,也有中国的稻作文明和道教,甚至有佛教思想混杂在里面,实在是一个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时至今日,“祭”文化已经在日本全国遍地开花,差不多演变为一个民间节日,几乎每一个大一点的地方,都有自己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祭”,与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相连接,成了一种凝聚日本人精神的文化纽带,早年严肃的意味已经逐渐淡化,庄严肃穆的气氛大都已被欢乐祥和的情绪取代,它已经更多地成了日本人的一种文化认同。日本人觉得,能真正融入其中的,才是合格的日本人。虽然中国或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存在,但最后演变成如此具有固定的程序、推广至全国各地、有全民参与的“祭”,还真是日本独有的文化。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6)

那么,日本形形色色的“祭”,具体都有怎样的活动、怎样的展开呢?以京都为例,来看一下几个代表性的“祭”。

京都四季,共有大大小小的“祭”140个左右,举办者大都是神社和寺院,当然会有一些赞助商。最著名的,就是具有全市规模的三大“祭”:葵祭、祇园祭和时代祭。葵祭的缘起,据说是源于钦明天皇为了消除荒年和流行疾病而举行的避凶趋吉的祭祀活动,后来曾经中断多年,在江户时代才重新复活,后来时断时续。今天的模样是1953年时展现的,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平安时代的文化展示,由京都著名的下鸭神社和上加茂神社(在日语中“鸭”和“加茂”的发音一样,是同一个神社体系,如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发起举行,整个的形式就是一个队列的巡游,由500人组成,一起参与的还有36匹马、4头牛,亮点就是一辆名曰“御所车”的牛车,车顶部装饰着下垂的紫藤花(葵桂),所有参加巡游的人都身穿平安时代的服饰,与中国的唐朝服饰非常相近,华彩绚丽。上午10点在举行了仪式之后,队列从京都御所出发,向东北的下鸭神社行进,抵达后举行“社头之仪”,宣读祭文,向神灵供奉物品,然后再从下鸭神社向上加茂神社行进。在御所举行仪式以及整列出发的将近一个小时内,可购买入场券坐在观赏的席位上,票价从2700—7000日元不等。感觉上只是让人领略了一下今人复活的一部分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

每年7月举行的祗园祭大概是全日本最出名的“祭”,据说是869年清和天皇为了消除流行的疫病,镇平牛头天王的作祟,发动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祭祀,从1500年开始形成了如今这样的仪式,由八坂神社主办,高潮在7月17日和24日两场,亮点是制作华丽考究的名曰“山矛”的巡游彩车,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清脆的钟鸣声和有节奏的鼓声,队伍在市中心的四条通上向八坂神社缓缓行进。整个的祗园祭,里面有许多故事和讲究,它已经成了京都夏日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每年都会吸引十几万的观光客来捧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是秋天举行的时代祭,以平安神为中心,展示从平安时代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各种文化形态。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7)

东京自然也有许多“祭”,如今最富魅力的大概是每年夏天的焰火燃放,著名的有隅田川花火大会、多摩川花火大会、东京湾花火大会等等。有些起源于江户时代,大多兴盛于战后,成了夏日东京最动人的风物诗。花火大会,当然其他各地也都有。到了夏天,东北地区的“ Nebuta祭”会吸引众多的本地人和外来的观光客。而德岛地区的“阿波舞”,则成了“盂兰盆节”时的一种代表性舞蹈,热烈欢快同时又富有节奏的男女共舞,差不多可以说是前近代的一种街舞吧。不过要说明的是,所有的“祭”中,人们穿的服饰都是传统的,演奏的音乐也是传统的,换句话说,是非常日本的。

总之,由最早的祭祀神灵、供奉祖先、消灾祛病、有些庄严肃穆的“祭”演变成如今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民间节曰,其源头,自然都有汇聚了各种文化因子的日本传统作为根基。但如今更多的,已经成了一种大众娱乐的形式,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表达了对“祭”所体现的日本文化的身份认同或身份确认。

(本文摘自《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

徐静波 著

定价:78.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11

骆新说 | 对话真的能够解决分歧和纷争吗?

骆新说 |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今年b站春晚叫什么(除夕夜b站拜年祭)(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