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抄写一会古诗词里的经典名句,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好多年。纯粹出于个人兴趣。

写的看的多了,自然会多一些理解和心得。这些理解和心得又更增加了兴趣。

前些日子打开kindle看到一本书:《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对这个名字,我是有点不屑的。

它表面看起来平凡无奇,没什么吸引力。但是却又隐隐透露出一种洋洋自得的优越——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能起一个吸引眼球的名字,多少人绞尽脑汁,甚至不惜编制假新闻。这种大环境里有个人干巴巴来一个“我喜欢的XXXX”,妙啊,反其道而行。生活经验告诉我一个规律:但凡总强调“我”的人一般有点自恋——但是这种人往往水平不咋地。再看这标题,不但用了“我”,而且直接是“我喜欢”。妙啊。潜在意思是有一群人眼巴巴盯着作者的一举一动,对于作者喜欢的某某,必定会脑残粉追星一般贴上去,认真学习膜拜,再一顿吹捧。

妙,实在是妙,标题一开始就装的一手好X。

带着这种暗戳戳的不屑,我翻了起来——我倒要看作者有什么资格敢这么嚣张。

这一看不要紧,我是越看越有趣,越看越入迷!我都不敢相信:在这年头,我还能静下心来沉入进去看一本关于诗词的书。

书的内容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从汉代开始介绍了一些大多不太常见的诗、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还有一些个人的理解点评。

这种内容题材的书本来遍地都是,但是大多看起来千篇一律而又枯燥,觉得很像孔乙己要和你讲“茴”字的四种写法。

只有这本书,诗与历史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从中我了解了诗背后的故事,看到了诗背后的鲜活的人。趣味性、知识性、人文关怀都有,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严格来说,我所看的是一篇网文。它是2009年发表在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顺带提一句,当年的天涯论坛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还有许多优秀的帖子,以后有机会再说。

这本书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上面我提到了一开始对书的名字的不屑,看了书之后,我不但要收回上面是所有的话,而且看法完全变了。你看啊,2009年,那是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连标题都起的这么低调,完全不像现在的标题党嘛。作者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也只是说个人喜欢的诗词,低调谦虚。这和文章的内容完全是一个风格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我不但用Kindle读完了,读完了我还到网上买了一本正版的纸质书。

你看,它就好到这个程度。

按照作者(按照天涯的说法,应该叫“楼主”)说的,他原本是计划要一直写到80年代的北岛、顾城、舒婷。

可惜这个帖子也就写到了孟郊就在2013年戛然而止了。纸质书是2011年出版的,收录的内容更少了,只写到张九龄。

根据帖子零星的介绍,作者在2012-2013年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后来说,已经慢慢有了起色会继续写作。但是文章终究没有再更新。我专门看了一下,作者在帖子的最后回复时间是2014年1月底。

吃到了鸡蛋,我还真想看看下蛋的鸡。我对作者产生了好奇。

作者到底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突然就停更了?作者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文章流传于世?

仅仅凭一些文字,让我对这个陌生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许多的关注。

按照楼主的名字搜索,浩浩荡荡的互联网里居然再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根据帖子,作者是遇到了困难后停更的,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还在世。

我一向对自己的电子书搜索技术颇有自信——不完全是是否免费的问题——虽然许多书确实根本不值当花钱——这关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和技术尊严。我第一次在kindle看完一本书后买了实体纸质书。并且还是一本明知不完整的实体书。这是我唯一能为作者尽的一点心意了。

纸质书的名字是《春风不改旧时波》,取自于贺知章的一首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也是书中讲到的一首诗。书很便宜,20多块钱。多家网上书店还有2011年的库存——看来销量并不高——现在这时代读诗的人比大熊猫多不了多少了吧。

纸质书一般会有作者简介。收到书后,翻开书,只在封面后看到了简单的几句作者介绍:阳台一隅,中年男,从事计算机相关生意。业余时间杂读,尤其古典诗词。

是的,我至今仍然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名字。

实在是让人怅然若失。

这些年,即便帖子早已停更,许多当年的帖友还是时不时回到这个互联网的偏僻小角落里来看看。

截止到我写下这篇文章,天涯帖子的最后回复时间是2019年10月16日,回复内容是:一直珍藏这个帖 现在教孩子读诗了。

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互联网时代的人都是健忘的,什么都是来去匆匆。也许有一天,这片前互联网时代的小小的角落,也会随着网站的消亡而从互联网里抹去,但是它撒下的火种将会一直传递下去。

即便有一天生活里再也遇不到可堪一说的知己,但是每当抬头面对皓月朗朗,想到这轮明月之下必然存在有着共同志趣的人,吾道不孤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籍推荐(春风不改旧时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