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

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经济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20世纪第二个十年,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潮大量输入,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影响,中国出现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思想革命和文化启蒙运动。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并任主编,《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希望,已经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思想主张的萌芽,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大幕。

新文化运动从什么开始(新文化运动究竟)(1)

该杂志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驳康有为共和平议》、《复辟与尊孔》,李大钊的《青春》,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及其他随感录,阐明了袁世凯、康有为等人鼓吹儒家孔教思想和复辟君主制度之间的联系,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青年》发表文章讨论孔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问题、婚姻问题、个性解放问题,批判了上海《灵学丛志》宣扬的迷信鬼神的无知妄说。在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中,《新青年》第一次在进步的中国思想界自觉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旗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7年初,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初出版的第4卷第1期《新青年》刊登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新诗创作。接着于1918年5月第4卷第5期杂志全部改为白话,《新青年》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这一期上发表了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从什么开始(新文化运动究竟)(2)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有了新的内容,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