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既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海外很多国家称呼我们中国人为“唐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繁盛,让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对唐朝的历史文化充满兴趣。

玄武门事件改变了整个唐朝的演变趋势,因此人们对唐朝的玄武门事件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同时,大家也对李建成的命运遭遇有着或同情或质疑的态度。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对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表示理解和赞同,特别是李建成的墓在西安出土之后,其墓碑上的55个字,再次让人们对李世民有着更高的评价。

那么这个墓碑上刻着的55个字究竟是什么?李世民究竟是怎样的一代君王呢?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1)

李建成剧照

玄武门之变

说到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纠葛,要从唐朝建立之初说起。

唐朝建立初期,唐高祖李渊在巩固政权之后,便将长子李建成册封为太子,之后更是把李建成作为皇位继承人进行深入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锻炼李建成的能力,提升李建成的君主素养,使他能够向着治国安邦的方向发展,李渊便把很多的大事要事交给李建成去办。

因此,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之间要比其他的儿子更加亲密。

当时的李世民还是秦王,和很多夺嫡小说中的情节一样,李世民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因为他一直在边境忙于唐朝和突厥人的斗争,没有办法在朝堂之上亮相露脸表现自己。但是他心里一直不甘于只做一个秦王。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2)

唐高祖李渊

为了巩固自己在朝野的地位,李世民私底下一直不停地招贤纳士。但是在李渊建国初期,李建成并没有发现李世民的力量对自己的威胁,二者的矛盾一直处于潜伏期。

但是在武德五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在位的中后期,二人之间潜伏的矛盾开始激化。

李建成为了坐稳自己的太子之位,开始打压李世民,他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势力,并且通过后宫的帮助,获得了“慈爱东宫”的美名。

一开始李建成并没有想要直接除掉李世民,只是陆续采用了一些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李建成最终下定决心向李渊建言要除掉李世民的时候,是在最终矛盾激化的时候。这可以看出,李建成本性是敦厚,怀有手足之情的,没有造成手足相残的局面。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3)

李世民

初期的这些表现估计李世民自己也看在眼里,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还是厚葬了李建成。鬼神之说一直是封建思想的重要体现。

所以古代一直宣扬君权神授,李世民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便利用两次“太白经天”,为自己创造了谋位的契机,也成功为他解决了玄武门后自己的弑兄夺位的道德问题。

第一次“太白经天”现象出现之后,李世民便加速扩张自己的势力,为之后夺取王位做准备,但是还没有真正地有所行动。

但是这个时候的李渊已经在一场婚宴中授意李元吉除掉李世民。

并且将朝中与李世民交好的尉迟敬德和房玄龄等驱逐朝外,还借着突厥南下的借口,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权。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4)

李世民

第二次“太白经天”因为直接出现在李世民的辖区之内,李世民也借机大肆宣扬,让黎明百姓更加坚信李世民才是唐王朝真正的继承人。

两次“太白经天”也加重了李渊和李建成父子对李世民的忌惮,并决定着手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和 他在抗击突厥时候共同立功的功臣们,为了能够自保,于是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

事后,李渊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两个月之后禅让了皇位。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5)

李世民

没有填满界格的55字墓志

前面我们说到,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杀。

在李世民继承皇位之后,曾多次修改史记,以抹去李建成出现的痕迹和在整个唐朝早期的贡献。

对于李建成的葬墓,李世民也有着同样的矛盾。

当然,这些矛盾,却恰恰反映出李世民并不完全是个不在乎人伦的人。

根据《新唐书》中的记载,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李世民“诏除建成、元吉属籍”,也就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从皇族的族谱中剔除。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6)

玄武门事变

但是贞观二年,李世民又下令改葬李建成,并且赐了谥号和追封。从西安出土的墓志来看,虽然墓志整体的书风非常的端庄华美,镌刻者的刀法一看就是非常精炼的。

但是整个墓志却只有55个字,连碑上的界格都没有填满,还有三分之一多的留白。墓志的基本内容如下: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

“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于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可以看出,这个墓志铭极其简单,其中只包含了李建成的卒于哪一年、安葬于哪一年、安葬的地点以及李建成的谥号。像一些墓志铭中应该包含的生平事迹、功绩和评价则完全没有。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7)

李建成墓志铭

很多后人往往都会十分好奇,为什么墓志中没有功绩和评价等信息呢?

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李建成一事依然有所忌惮的,他既不想承认自己违背了伦理,但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前太子。

李世民的确是一代明君,在李建成败亡之后,李世民首先对他的旧部进行了安抚,以降低负面影响。

建国之后,他以礼改葬李建成就显示了他的恻隐之心,接着他把李建成的墓志撰写得如此简洁,则回避了很多敏感的问题和舆论。

整个处理过程处处体现了李世民对此事的谨慎小心,也反映出他进退两难的真实心态。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8)

李世民

李世民成功塑造正面形象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以礼改葬,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李世民的心机,将李建成的谥号从“戾”改成“隐”,正好表现出其宽宏大度的心态,这对于刚刚即位的他来说,既有利于平定当时的时局,也能够安抚人心。

正是这个时候,李世民也开始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

作为一代出色的军事家,李世民一手打造了“贞观之治”,在位期间,他特别注意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这为他享誉后世奠定了基础。那么李世民在位期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隋朝的灭亡,李世民看到了君王推行“君道”的重要性,在唐朝逐渐摆平隋末的群雄之后,李世民坚信只有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才能实现社稷江山的长治久安。

因此李世民能够做到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显得非常地宽厚。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9)

李世民

在他继位之后选用大大小小官员的时候,并未完全使用自己曾经的战友,而是懂得安抚李建成的旧部,选拔了不少东宫和齐王府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魏徵和王珪。

并且这两个人的官职还都不低,两个人都曾官至宰相。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贤才的做法,可以看出李世民为人心胸之开阔。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房玄龄,也是隋朝旧部。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平定战乱时归顺。李世民并不以房玄龄旧朝大臣的身份而排挤他,反而重用房玄龄,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成为其治国的一大帮手。

这样的人还有李世民在秦王府的时候的部下杜如晦。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10)

房玄龄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一个公正无私、选贤任能的明君。

作为封建历史中从谏如流的一代贤君,李世民陆续聚集了一批敢于进谏忧国忧民的贤才。

即使是小事,李世民往往也能够虚心纳谏。比如李世民曾经听说郑仁基之女容貌出众,便下诏把郑氏纳入宫中。

但是魏徵却意外听说郑氏已经被许配给了一个名叫陆爽的人,于是便向李世民进谏,说纳郑氏入宫不妥。

虽然李世民很是喜爱郑氏,但是最终还是收回了诏书,并未将郑氏纳入宫中。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11)

李世民剧照

当然,历史上虽然也有善于纳谏的君王,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像李世民 一样开辟贞观之治的盛况。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李世民重视教育,崇尚儒学。

李世民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经历过突厥之乱和宫斗的李世民而言,礼乐教化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也极其重要。

他曾经让吏部尚书高士廉和御史大夫等人重新修订《氏族志》,可以看出,射杀前太子李建成之后,唐玄宗李世民更加看重人伦和仁义忠孝。

唐朝自建国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了三百年之久,不得不说与李世民奠定的尊崇儒学礼乐的思想密不可分。

随着唐朝的不断繁荣发展,李世民的正面光辉形象也成功地烙印在大臣和百姓们的心中,以至于李建成一事也鲜有人议论。

李世民晚年册封李建成(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12)

李世民剧照

总结

从玄武门之变中射杀李建成,到以礼改葬李建成,再到选用李建成的旧部人才担任要职,开辟“贞观之治”,可以看出李世民确实是一个敢作敢为,宽宏虚心的贤明君主。

至于李建成墓志上的留白,以及简洁的墓志,就留给后世评判吧。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李世民的理财治国思想[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1(07):77-80.

[2]陆宝华.领导的“听力”[J].党课参考,2021(02):110-112.

[3]陈志涛. 李建成墓志:碑石上的千年秘密[N]. 陕西日报,2020-10-09(008).DOI:10.28762/n.cnki.nsxrb.2020.006314.

[4]郅永果.唐朝“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起因探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9):11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