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

2月10日早上8点多,在杭城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90后的杜先生正躺在采集床上,两只手臂都扎着针管,温热的血液从左臂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行,留下被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剩余血液成分从右臂回输至体内。

他要这样躺4个多小时才能采够患者移植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能够顺利把自己健康的“生命种子”捐献给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

90后的杜先生是河北石家庄人,2021年来到衢州工作,是贸易公司一名职员。

这几年,他去过很多地方。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当地血站,献一次血,留下“爱”的足迹,至今已累计献血1800毫升。

2019年5月,当时杜先生在北京无偿献血,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当即留存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0年10月,他了解到人体器官捐献,又登记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不久后就收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寄来的登记卡。

杜先生觉得,登记就意味着承诺,对生命的承诺。他不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对捐献故事的宣传报道也格外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如果配型成功,是自己就可以决定去捐献的事,而人体器官捐献是在身故后才能捐献的。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对此,我并不忌讳。如果意外真的来了,我希望身边的人知道我的心愿。”他担心到时家人只看到登记卡,不明白是什么作用。于是当即写下:“如果我不幸发生意外去世,我愿意捐献我身体的一切,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献,去拯救其他人。遗体也捐献,供医学院教学使用。以上是我真实意愿的表达,我希望家人能尊重我的遗愿。”他把遗愿书折叠起来,与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一起,放入随身携带的钱包里。

让人感动的三个遗愿 年轻的他为何随身携带遗愿书(1)

杜先生说:“无偿献血是日常就可以做的,全国各地的血站,有机会我都要去打卡。造血干细胞捐献,缘分来了,我是一定要去做的。只有器官、遗体捐献,最终要靠家人帮忙实现,随身携带着遗愿书,我才安心,这一带就三年了。”

2022年7月份,杜先生接到了衢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留存在中华骨髓库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询问他的捐献意愿,杜先生毫不犹豫同意了。随后进行高分辨和体检,“每一步红会人员都要再次跟我确认捐献意愿,我的回答都是‘愿意’,这是我的心愿,既不影响自己身体健康,又可以救人一命。”

根据患者的移植计划,捐献的时间定在2月10日。

杜先生提前4天入住采集医院,开始早晚注射一针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一共注射9针之后,2月10日一早,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让人感动的三个遗愿 年轻的他为何随身携带遗愿书(2)

因为双盲原则,杜先生和患者始终都不知晓对方的情况,患者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给杜先生一封亲笔信,信中写到:深深地感谢你,克服万难,坚定地为我捐献,给予我第二次生命。

杜先生感动地说:“我要感谢Ta,让我有机会去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

让人感动的三个遗愿 年轻的他为何随身携带遗愿书(3)

最终杜先生顺利采集2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86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袋“生命种子”立即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点亮生命的希望。(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黄慧远)

让人感动的三个遗愿 年轻的他为何随身携带遗愿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