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想大家大概也都注意到了:在将"户县"改为"鄠邑区"的这几年里,围绕着这一名称的变化,在网上网下,那可真是骂声、恶搞声不绝于耳!

是的,没错,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一改名,是"改的太失败了"!

此间除认为"鄠"字生僻难认难写外,还有部分"有识之士"认为这样一改,将让原户县多少年来所积攒的诸如"户县农民画""户单一号""户太八号""户县摆汤面""户县钟楼""户县秦镇米面皮子""户县大王香醋"等等地域品牌情何以堪?

哈,好像说的还蛮有道理哟。

好了,下面我想从"扈""鄠"二字之本意出发,以原户县历史地理为背景,再来对这一更名作一简要剖析。

一、"扈"字的取意

据史载,说如今这鄠邑区(原户县辖区),在上古之时乃是有扈(hù)氏部落的领地,而有扈氏之"扈",是有围护、护拦之意,其具体物象即是指一种围护成马蹄形的捕鱼竹箔,名之为"簖"(音duàn)。此种渔具是宜于在浅水沼泽地带使用,而古鄠县南片之地貌,恰恰就是浸泡在"八部泽"与"十里天桥"之中。也就是说,当年这有扈氏之所以被叫做有扈氏,也只是因为它的这种簖网围护式捕鱼方式而名之。而户县之"户",便是由"扈"而"鄠",再简化至"户"的。

户县为什么叫鄠邑(辩析户县改鄠邑)(1)

(注:图片源于网络)

对了,对于这个"扈"字所指,笔者在此还想强力纠正的是,在一些典籍中,那是把它解释为古时农正官(注:掌管农业)的代称,然据笔者查悉,古时的农正官,古人是以"九鳸(hù)"代之,即:春鳸秧鸡、夏鳸鹊鸲、秋扈蓝歌鸲、冬鳸小蝗莺、桑鳸蜡嘴、棘鳸北红尾鸲、行鳸星头啄木、宵鳸红尾歌鸲、老鳸三趾鹑。

也就是说,此"扈",绝非彼"鳸"一一前者是指捕鱼的竹箔,后者则是借用了一些鸟类名称作为代称。

二、由"扈"而"鄠"的过程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这里的有扈氏之"扈",那是缘于其簖网捕鱼方式而名之。而这里的"鄠"呢,据相关典籍解释,其乃是古鄠县之专称,其原始意义即是指雩(yú)祭之所,即雩之邑,其中这"雩"字,是从羽,为一种用五彩羽毛舞动的祈雨典礼,而邑呢,是同"阝",即是指土地。复因这雩祭之所是在有扈氏的领地上,从而古人便将这由雩邑二字所合成的"鄠"字也读作hù一一这就像古人取名号,若他住在哪儿,便会以当地的地名为名号,比如韦苏州韩昌黎等等。

户县为什么叫鄠邑(辩析户县改鄠邑)(2)

(笔者拍摄)

当然,对于由"扈"而"鄠"的演化过程,在某些史料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因为当年有扈氏硬核抗夏,从而他们是被史视为"跋扈"之徒,到后来,"扈邑人"之所以要以"鄠"代"扈",此或是一种抗辩,即:我们并非跋扈之徒,而是敬天畏地之族!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以"鄠"代"扈",那不过是秦代"车同轨,书同文"改革之结果,对此笔者以为不足为信,因为众所周知,秦时的"书同文"改革,其只是书写上的统一,而非读音上的统一。

至此,个人以为,如果说改"扈"为"鄠"真的是秦人所为,那么比较靠谱的史实或是:说秦之远祖为伯益(亦称柏翳),其为五帝颛顼之后,其祖母名女修。说有一天女修在织布时,忽有一玄鸟(燕子)飞庭而过,遗卵于女修,女修呑之遂成孕,生子大业。后来大业与五帝之裔女华成婚,生伯益。伯益成年后,善养马,且识鸟语,成为舜帝之干臣。后因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是被舜帝授锦旗一面,并赐赢姓。

舜在禅位于禹时,曾嘱语禹将来禅位于伯益,可是在禹当政后,他却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于是遂利用能臣皋陶架空伯益。禹死后,启在皋陶的拥立下顺利上位,从此开启了血统诸侯制。然而,令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举是除了遭到远在江浙的防风氏部落抵制外,他的族胞兄弟有扈氏亦认为这一做法有辱祖德。之后启率夏军与有扈氏"战于甘(今鄠邑甘亭甘河一带)",有扈氏因势单力薄被打败,其部族随之被启连同伯益部族遣散至东夷及南蛮之地。

后来,在过了四百七十一年后,当初被遣散至东夷的伯益子孙衔恨联商,一举灭夏,建立起了商朝。待至商末周初时,在伯益后裔中有一名叫恶来者,其因助残商叛乱而被周武王所杀,其子蜚廉及族人随之被贬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一带)。在荒僻边远的西犬丘,这支赢姓族人承远祖伯益畜马之技,厉精图治,其间是出现了一位名叫赢非子的养马能手。非子于"千陇之会"为周王室养马多年,深得周孝王赏识,随之被封为"西垂大夫"。至此赢姓氏族即以"西垂大夫"之职,联戎抗荻,终在西周末年以护送周平王东迁奠定了一方诸侯基业。后在秦统一列国后,秦人为纪念当初大义灭亲的远古恩人有扈氏,于是便将秦都咸阳京畿之"扈邑",改为具有祭祀意义的"鄠邑"。

三、"鄠"落"户"之考

上文有言,说"鄠"者,乃雩祭之所。那么,像有扈氏所居之"飞扬跋扈"之地,又如何会成为古人眼中的理想雩祭之所?

如论原因呀,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古人看来,但凡雩祭之地,那是必须水源广布,而且还要有龙潜之象一一古时之鄠邑,那是正好满足以上这两方面的条件。

众所周知,这鄠邑之地,是有一半伸入到了秦岭,另一半延至渭水之滨。过去,在秦岭北坡至渭水之滨的那片冲积扇平原上,是有从秦岭各个峪囗淌出的甘河、涝河、檀峪河、沧浪河、太平河、高冠河、沣河等大小十余条河流,同时还有渼陂湖、莲池湖、八部泽等大小湖泊,以及阿姑泉、白沙泉、冷泉、药王泉等几十个泉眼。如此充沛水源,遂令区内秦镇一一牛东一一牙道一一县城一一格家庄一一甘水坊一线形成了连片积洼沼泽地,由此也就有了"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脚不干,从户县到周至,一路都是精沟子(光屁股)"一说,对此《汉书·地理志》中是这样记载的,说:"鄠(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

户县为什么叫鄠邑(辩析户县改鄠邑)(3)

(注:图片源自网络)

另外,在过去的涝河上游,其河道隐没,泉眼处处,是现"十里天桥"之奇观,这样,古人便以为这里或有巨龙潜于地下,故宜于设坛祭雨。

没错,据传,说在东汉时,朝臣司空第五伦就曾在户县涝河上游之"伦公台"一带祭雨(注:司空,是主管水利之职),而流传至今的鄠邑当地著名非遗项目"伐马角"民俗,便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祈雨程式。

基于以上种种,所以说将"户县"改为"鄠邑区",此一方面是体现了原户县的水乡地貌特点,另一方面也是照应了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而且,这"鄠县"一名,是从秦代起已使用了两千多年了,在今天,将它改成"鄠邑区",此也不过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至于说那些户县老旧品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我想如果您将"户县农民画"改写成为"鄠县农民画",难道还有谁会和您打官司不成?

事实上,对于原“户县”一名,笔者之前是曾在不同场合听到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抱怨,他们都在说1964年将“鄠县”改为“户县”,那可真是将这个县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都给改殁啦。

最后,笔者还想再啰嗦一句的是,作为一个地方地理历史文化的荷载标志,其名称的变更,还不仅仅是行政名称上的变化,它呢,也应是一次地域文化形象的再塑造,至于说"塑"得好与不好,那也只能交由历史去裁决一一而并非眼前街谈巷议所能界定。

2022年4月17日 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