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王十朋,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他们是一县儒宗

陈能雄/文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此想到古时很多书生到寺庙中读书。有的是因为山寺清幽,能静心读书;有的是在赶考途中,在寺庙中小住一段时间;有的是因为家境贫寒,寄居在寺庙中读书。比如北宋范仲淹少年时在醴泉寺读书三年,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温州江心屿读过书……今天要讲的清代两个泰顺亲兄弟——潘学鲁、潘学邹,也在江心屿读过书。他们虽然没有范仲淹、王十朋那么耀眼,但也是饱学之士,被县里的读书人尊为儒学宗师。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1)

▲江心寺

读书之乐

到过江心屿的人,都知道东塔山脚下有一处“梅溪读书处”,梅溪即是王十朋,他的塑像端坐于读书台上,左手拈须,右手持笔,似乎想到了佳词妙句。走进细看,见书案上刻着他的《红梅》诗:“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2)

▲王十朋读书处

据传,王十朋年轻时寄居在江心寺读书,惯看寺前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为江心寺题写了一副千古佳对:“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而今,游客在江心寺大门上所看到的这副楷书对联,是祖籍泰顺的书法篆刻家方介堪在1979年重新书写的。过往的人,总会不禁驻足仰视,念着门上的叠字联,听人们说起王十朋的读书故事,还有江心寺后的凤尾鱼。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3)

▲方介堪书写的王十朋对联

又有几人知道,除了王十朋之外,这里也曾回响过泰顺人的朗朗读书声。有一年,泰顺罗阳的潘学鲁、潘学邹,偕同两个好友来到江心寺读书。在那段时光里,潘氏兄弟或与寺僧品茶参禅,或与好友谈文论赋,或对月吟诗,或临江诵读……自有一种读书之乐。为此,潘学邹写了一首《江心寺读书诗》:

何年此孤屿,屹在江中心。

尘氛水涤净,惟见沧海深。

我偕二三子,习静来禅林。

吟余步槛外,仰见月色清。

珠光烛鲛室,蜃气结云岑。

九斗归一览,双塔耸千寻。

钟声度碧汉,潮声合素琴。

自得邱壑趣,安知轩冕情。

况我二三子,聚首尤殷勤。

赵君才无敌,茹古复涵今。

童君志弥笃,继晷常惜阴。

我随我兄后,狂喜得盍簪。

义合古来难,赏析还规箴。

一榻坐临水,相对咸开襟。

脱囊惭无颖,何敢任浮沉。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4)

▲江心屿

潘学邹生平喜好《陶靖节集》,他这首五言诗颇具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的神韵。诗句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就如一个儒者娓娓道来,叙述着身边人身边事。所以,他的诗极具画面感,读者能通过这首诗了解到他在江心屿读书的一些情景。

诗中讲述潘氏兄弟与朋友赵君、童君志同道合,都喜好清静,一同到江心寺中读书。夜晚,潘学邹在读书之余,就到江边踱步,欣赏瓯江月色。在这里,他可以一览温州这座“九斗山城”,坐观东西双塔气冲霄汉,聆听潮声与琴音和谐交汇……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5)

▲《分疆录》中潘学鲁、潘学邹写的江心寺诗

“自得邱壑趣,安知轩冕情”,此岛此景让潘学邹忘却俗世的纷扰,一如“尘氛水涤净”的江心屿,他的诗句神似陶渊明,心境也贴合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趣。

与潘氏兄弟一起读书的赵君、童君,虽不详其名,但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一个焚膏继晷地苦读诗书,都是当时才俊。他们经常一起雅集,置榻江边,临水而坐。潘学邹在与赵童二君交流的过程中,常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鞭策他加倍努力读书!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6)

▲文信国公祠,潘学鲁诗中的“风生祠阁怜丞相”

潘学邹得山水清趣,其兄潘学鲁则有自己更深远凝重的感想,他在《江心寺怀古诗》写道:

竦然孤屿镇江中,划断浮尘无路通。

蓬岛分来仙子宅,海潮涌出梵王宫。

风生祠阁怜丞相,苔挂亭碑忆谢公。

凭吊前贤但陈迹,苍茫愁倚夕阳红。

他笔下的江心屿是远离红尘的世外仙境,岛上的亭台楼阁似乎是蓬莱岛飘移过来的神仙府第,江心寺涌现于滚滚江潮之中。这缥缈苍茫的意境把人带入到悠远浩瀚的历史时空中,那徐徐清风吹拂着文信国公祠,仿佛在感叹壮志未酬的文天祥;那滋生于谢公碑上的苔藓,仿佛在追忆潇洒豁达的谢灵运……

潘学鲁欲与前贤对话,却无缘一睹他们的真容和风采,唯有对着岛上斑驳的遗迹凭吊。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7)

▲谢公亭,潘学鲁诗中的“苔挂亭碑忆谢公”

儒者之名

一次寻常的读书会,却是泰顺文士与县外文士之间的一次文化交流,同时也为“诗之岛”增添几串“珠玉之声”。潘学邹的诗比哥哥清新自然,多一份隐逸情怀;潘学鲁的诗比弟弟工整大气,多一份家国情怀。两兄弟的诗各有美感,而他们研究最深的是儒学。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8)

▲《潘氏宗谱》书影

这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一窥端倪,哥哥潘学鲁(1738-1822),字希孔,弟弟潘学邹(1743-1834),字希孟,孔子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孟是儒学的代名词,邹鲁代指文化昌盛之地,在文风鼎盛的两宋时期,泰顺所在的地域被誉为“东南小邹鲁”。哥哥的名字中隐含着鲁国孔子的典故,弟弟的名字中隐含着邹国孟子的典故,这寄托着他们父亲潘宏璁的美好愿望。

潘宏璁,字荆石,璁是像玉的石头,荆石是荆山的玉石,传说和氏璧是“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潘宏璁人如其名,人品才华“如璞似玉”,是邑中名儒。因品学兼优,他几次得到举荐,浙江学政原本打算选拔他入国子监深造。可是,潘宏璁时运不济,正好当时有个别读书人迷信粤人张东山的邪说,泰顺典史胡乱以邪教徒上报,他受此拖累,失去一个成为“拔贡”的好机会。

后来,潘宏璁取得“岁贡”的功名,被授予新城训导,可惜未赴任就去世了。怀才不遇的潘宏璁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邹鲁之名、孔孟之字,就是他对潘学鲁、潘学邹的殷切期盼。两个儿子天资聪慧,幼承庭训,刻苦读书,都学有所成,潘学鲁为岁贡生,潘学邹是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

潘学鲁与潘学邹兄弟齐名,同为一乡之望。林鹗在《分疆录》称他们“并为邑儒宗”,并把潘学邹归集入“儒林篇”中。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9)

▲《分疆录》中记载:潘宏璁之子潘学鲁、潘学邹“并为邑儒宗”

儒者之风

身为儒者,潘学鲁、潘学邹熟读四书五经,对宋代程朱理学更是潜心研究。其中,潘学邹在弱冠之时就成为廪生,其才学品行堪为人师。潘学邹生性淳朴笃实,乐观豁达,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那样箪食瓢饮也不改初心,居家清贫,却面无忧戚之色,总是和颜悦色地面对世界。

他博学睿智,受到县里读书人的推崇和敬仰。街坊邻居遇到公私疑难之事、礼俗问题、民事纠纷,都会求助于他;读书人有不解的问题,也会向他请教。潘学邹总是悉心教导,一一解疑,上门求助的人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潘学邹与县里的曾镛、林方任等名士过从甚密。他和文士们常在一起探讨学问,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他不会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而是心平气和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慢慢去领会。《分疆录》说潘学邹“无固我之见”,“固我”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意必固我”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唯我。潘学邹能领会这句儒家言论的真谛,并身体力行,与人论学,不会固执己见,而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些原本与潘学邹观点相左的人,也最终信服他的学识,敬重他的才德。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10)

▲《分疆录》书影

他的这种学术交流态度在《江心寺读书诗》中也有所反映,“义合古来难,赏析还规箴”,他与赵君、童君在江心寺读书时,互相欣赏,又能互相指正、互相劝导,亦师亦友,相交契合,彼此的学业得以进步。

潘学鲁、潘学邹到江心屿择静处而读书,聚良友而论学,寻求的是心灵的安宁,阅读的快乐。潘学邹年过八旬依然手不释卷,这个年龄的他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享受书中乐趣。当下的世界读书日,人们面对着一批推荐的书单,是否有古人那种心境去感受读书之乐?

泰顺梁山伯的故事 泰顺这对兄弟也在江心屿读过书(11)

▲江心屿

#今天你读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