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为什么在子路冉有)(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以“言志”为主线,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

在这其中能窥探到儒家的社会理想、处世观念、为政之道等,也能从几人不同回答中看出几人性格特点及政治抱负,同时也蕴含了丰富了儒家思想内涵。

子路性情直率,提倡以勇治国,有强兵治国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勇敢,无畏的思想品质,有爱国热情;

冉有谦虚谨慎,其所谈有以富治国的理念,对于小国,先做到“足民”即为经济富国之意。儒家的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冉有提到“足民”,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富民是儒家政治理念的要务;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熟礼仪。公西华以公西华是以“宗庙之事”入手阐述政治理想,表述得更加具体,也更加谦虚。公西华以礼治国的理想,是站在从政者的角度,甘为“小相”,做礼治的践行者。

曾皙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同时也懂礼爱乐。曾皙的回答是最值得揣摩的部分,其所述与三子不同,看似非为政之志,却描述了一幅春日畅游图。然而,这怡然自得的游玩背后也是带着“礼”痕迹的。“舞雩”是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仪式,在文中指的是舞雩台,求雨之坛。“浴乎沂”,为的是去旧垢;“春服既成”,是春季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是礼乐之事的象征。

由此可见,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看似悠然自得,实则是礼乐恢复的理想生活。孔子也认同曾皙对于这个理想社会的构造。

曾皙理想生活中对于儒家政治中“礼乐”的复现

儒家认为政治应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使得政治上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阶级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约束自己的行为。暮春三月,天气回暖,沂水解冻,春风和煦,万物生长。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一说是偕同出游,沐浴吹风歌唱。

这幅和谐的场景中,大人戴着“冠”是儒家对于男子服饰的规定。“春服既成”实质上是郊庙祭祀所穿的衣服。“浴污沂”实际上是去除旧的污垢。“雩台”则是求雨之台。

儒家对于祭祀仪式非常重视,曾皙所写事物与儒家观念中重视的事物皆有关联,其中包含了对于儒家政治理念与个人修养的提倡。

曾皙理想生活中人与人和谐

历史上,有人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认为其所说是一种逃避现实,一种隐士的行事风格。然而,曾皙构建的却是一个和谐社会,是礼乐恢复的成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

曾皙的回答中包含了两类人:成年人和少年。暮春时节,这两个年纪差别很大的群体不分彼此,一起“沐浴吹风”,甚至兴致盎然,“歌咏而归”,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睦而美好。儒家思想中对于人际关系的说法便在此体现。

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在仁和礼的建立上。接纳不同的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曾皙理想生活中人与社会的和谐

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和睦的场景。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却体现了民众对于生活的态度。人民怡然自得的背后是社会的稳定。

孔子赞同曾皙的看法,不仅仅是赞赏曾皙的乐道,更是从这幅画卷中看到了自己礼治的愿景,是对太平盛世、民生和乐的向往。事实上,孔子曾言其志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在于人的和谐,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不论富强还是文明,不论是礼治还是仁政,最终的目标都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正是因为幸福,才能有沂水春风。

弟子们述志后,孔子的评价不尽相同。对于子路夫子哂之。“哂”并非嘲笑,而是对“其言不让”的不赞同,孔子对子路才能是认可的,只是认为其思想缺少了对于复礼的主张。

为政者自身必须具备“礼”的修养,这也是儒家对自身道德规范的严格要求。正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言。

对于对于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觉得其过于谦逊了,他认为君子应当积极入世,用自身努力来构建一个理想的生活。

对于曾皙,孔子最为认同,他的观点中有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诉求,和君子对于自身修养的推崇,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为什么在子路冉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