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灵山后面是哪里(西游记的灵山上都有什么)(1)

今天是201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哈皮波斯得佛陀!唐僧师徒上山来了,记得留块蛋糕!

灵山在哪里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座灵山。

灵山这个地方,是印度真实存在的地名。玄奘法师也去参访过,当时叫“姞栗陀罗矩吒山”,又译耆阇崛山,一个是巴利语,一个是梵语。海拔不过几百米。据去参访过的人说,“步行十几分钟就下了山”。

耆阇崛山是旧译,又称灵鹫山或灵山。《西游记》里也称“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一个说法是山上多鹫鸟,另一个说法是山顶石头像鹫鸟。上一张今天人拍的照片,上图是灵鹫山顶很像鹫鸟的石头,下图是远望灵鹫山。其实就是个小山包。

西游记灵山后面是哪里(西游记的灵山上都有什么)(2)

(上)山顶像鹫鸟的石头。(下)远望灵鹫山

(王舍城周边地图)

玉真观

《西游记》里的灵山脚下,有一座玉真观。为什么要在灵山脚下放一座道观?原文其实也说了:

如果说《西游记》有什么寓意的话,这段话的寓意其实是很深的。因为从《西游记》出版之后,历代的评点家们,都围绕这一段大加赞赏:

例如在“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旁边,李卓吾批了一句“着眼”。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后,李卓吾批了一句:“禅玄原是一家。”清朝的黄周星也在这里说:“仙佛同源,到此不但明明说出,且明明画出矣。”不但如此,还有一大段总批:

清刘一明注此二句:

这一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灵山是佛教圣地,本来不应该有道观。这正是道教人士改造《西游记》的明显痕迹。从道观后门上灵山,正是认为修得金丹大道与成佛本来无二。“道为堂宇,而禅(或佛)为阃奥”的意思,就是说道是厅堂,而佛禅是内室。修道是通向成佛的门径和必经之路。

贫道之前说过了,《西游记》本来就是一部找佛祖取经的书,不可能改成找太上老君取经。所以,不是剧情改不了吗?那就给灵山大门口修一座玉真观!“云来云去”的管不着,只要是“踏着此地,本路而行”的,就要从玉真观通过,试问这哪里是崇佛贬道?到底是修改佛教还是致敬佛教,就看抱着什么心态去理解了。

西游记灵山后面是哪里(西游记的灵山上都有什么)(3)

(金顶大仙)

凌云渡

凌云渡也是这样,首先从功能上来讲,它是一条大河,拦住了凡间到雷音寺的路。像这样的功能性的大河大水,历史上有很多,例如昆仑山周围,就是有弱水环绕的。蓬莱山周围,也是有大海环绕的,船开近了,就有神风把船吹跑。又如明洪楩辑《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

清代《镜花缘》里,唐敖成仙之后,女儿唐闺臣去小蓬莱寻访,快到山顶,也是遇到一座宽数十丈的瀑布,无法通过。这样从逻辑上就避免了凡间人随随便便地到仙境溜达。所以玉真观还是凡间,代表了凡人“踏着此地”,依“本路”的修行。过了凌云渡,就脱胎换骨了。

至于那条“无底船”,也是禅宗和尚经常提起的话头,比喻能使人解脱而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佛法。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八书信《答杨教授》:“欲来年春夏间,棹无底船,吹无孔笛,施无尽供,说无生话。”元普度禅师圆寂时作偈:“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看上去“无底”,只要勇于朝上一跳,就超登彼岸了。

唐僧过凌云渡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肉身顺水漂去。原文写道:

这也正是内丹家经常说的“出元神”,所谓“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性命圭旨》引刘海蟾语)。内丹术的最高成就是“出阳神”,就是将元神、元炁凝炼成脱离于躯壳、永恒存在的生命体,名为阳神。时机成熟即可移出体外,原来的躯壳就可以抛弃了。而佛教中也有视肉身为皮囊,舍弃肉身成佛的说法。这里明显把成仙成佛合二为一了。

西游记灵山后面是哪里(西游记的灵山上都有什么)(4)

(凌云渡)

明代的三教合一

我们看《西游记》,如果抱着斗争的成见去看,肯定处处看到的都是斗争。但是如果抱着平等、合作的眼光去看,其实反倒更多能看出佛道的融合。因为这种仙佛同源、佛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明代人所特别崇尚的。

明代民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的佛道斗争,反倒是大家都认为:修仙和修佛其实是一回事。其实这种思想,凡是通达的人物都能意识到。全真教从创教之始,就是主张三教合一的,例子不要太多。例如:

据山东友人说,连孙不二祖师都在道教圣地昆嵛山上留下了“愿成正等正觉”的手迹。全真教大宗师们,毫无门户之见,对待佛道儒三教从来都是巨大包容的。

高僧们怎么样呢?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也一样说:

民间宗教怎么样呢?先不说什么白莲教、黄天教、罗教……各种教派无不是既谈金丹又谈佛祖的,福建的林朝恩创的“三一教”,至今还在福建、台湾、广东流行。它的教义,正是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佛为“极则”的。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宗教,都是产生于自己的土壤之上的,首先都是适合自己的民族特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叫上帝我叫道炁他叫佛祖,初衷并无什么本质区别。本来这些创教大宗师,都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态度,去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的。可惜的是,人毕竟是人(教主也并不能例外),教理一旦把控在具体的人手中,就免不了神化、扩张,就免不了逼迫本土壤之外的人去接受,一旦人家接受不了,就容易打起架来,这实实在在是违背的创教的初衷!

时至现代社会,饶是信息发达,不知为何心胸狭隘的反倒越来越多了。网上翻一翻,站在自己立场骂佛教的,骂道教的,到处都是,外国宗教也不能免,好像水火不能相容似的。真正有情怀的宗教家,悲天悯人、修行养性还来不及,哪有工夫去搞这些派系斗争?其实我们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虽然也有灭佛灭道的宗教斗争,但也只限于教内。而且,比起西方宗教影响下的那种杀戮来,主张和睦相处、平等对话、互相包容的一直是主流,这实在值得我们致以敬意!

【欢迎关注贫道微信公号 仙儿(xianer-xianer),查看往期全部内容】

,